【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沉寂數月的美國通脹,在進口成本持續攀升的背景下,正顯現悄然升溫的跡象。市場目光聚焦下週即將出爐的兩大重磅數據——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與零售銷售報告。這些數據將共同揭示美國經濟在增長放緩與通脹壓力夾擊下的真實處境,尤其是近期加徵關稅政策對本土物價的傳導效應,成爲市場最迫切想解開的謎題。
據彭博社對分析師的調查,市場普遍預期6月美國核心CPI(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將環比上漲0.3%。若符合預期,這將是該指標近五個月以來的最大月度漲幅,顯著高於5月份0.1%的微弱增幅。更引人注目的是,核心CPI的同比漲幅預計也將自今年1月以來首次出現反彈,達到2.9%。
這份定於美東時間下週二發佈的通脹報告,其時機至關重要。市場正急切地試圖評估前總統特朗普時期延續並可能加劇的對等關稅政策,是否已經開始實質性地推高美國本土的消費價格。
儘管6月份的數據可能僅捕捉到“有限的關稅傳導”影響,但越來越多的分析師警告,隨着2023年下半年企業逐步調整定價策略以消化更高的進口成本,通脹壓力可能呈現累積性上升趨勢。
“我們認爲價格變動的構成仍將類似5月:商品領域存在一定的關稅傳導壓力,但服務價格依然偏軟,”彭博經濟研究團隊分析指出。他們的在線價格追蹤數據顯示,家電、傢俱等受關稅影響較大的商品類別價格正趨於走強,而機票、二手車等服務相關項目的價格則持續疲軟。
然而,價格上漲的“傳導路徑”並非坦途。當前美國就業市場顯現降溫跡象,工資增長步伐放緩,消費者對價格變得異常敏感。這使得許多零售商在是否將全部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這種消費者的“價格韌性”,正是當前進口成本上升但整體通脹反彈仍相對溫和的關鍵緩衝因素之一。
消費者韌性與企業定價壓力之間的微妙拉鋸,無疑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判斷更趨複雜。儘管金融市場部分參與者仍對美聯儲年內降息抱有期待,但美聯儲官員們當前的核心關切在於:是否會出現更清晰、更持續的通脹上行趨勢?定於7月29日至30日舉行的美聯儲下一次政策會議,下週這份通脹報告無疑將成爲決策者研判形勢的核心依據。
緊隨CPI之後,美國商務部將於下週四發佈6月份零售銷售數據。雖然該指標主要反映商品支出,但將爲評估美國第二季度整體經濟增長動能提供重要線索。市場普遍預期,在連續兩個月下滑之後,6月零售銷售數據或將出現小幅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消費支出動能的減弱正與就業市場的降溫同步顯現。若零售數據持續表現平淡,將爲“美國經濟正經歷軟着陸”的觀點增添更多實質性證據。
下週密集發佈的CPI與零售銷售數據,將共同繪製出美國經濟當前所站立的十字路口全景圖——一邊是可能因關稅而再度抬頭的通脹壓力,另一邊則是增長動能放緩的跡象。在貿易政策影響逐步落地的背景下,市場急切尋求答案:這些政策衝擊究竟何時會全面、清晰地反映在通脹數據之中?兩大關鍵指標的表現,不僅牽動市場神經,更將深度影響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路徑的選擇。全球市場屏息以待。
(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