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行業熱議“碳中和”路線圖 能側加速電氣化成脫碳重要途徑
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祕書處
“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築。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峯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這是在新華社11月3日受權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論述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內容時,其涉及能源和減排方面的“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一方面在於《建議》中,正如一帶一路能源網11月4日所梳理的那樣,涉“能源關鍵詞”的表述多達十處,自然而然地會引發天然關注熱度——例如,“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推動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等等。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使得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也將倒逼我國能源轉型大幅提速,還有跨行業、跨領域、多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融合,特別是在政策及商業模式等層面不斷髮生變化的狀況下,這對城市能源轉型都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當前正是能源行業熱議“碳中和”路線圖之際——10月12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舉行的碳中和研討暨“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以下簡稱“《報告》”)成果發佈會,因其首次系統公開了該項目研究報告的核心發現,諸多專家、學者熱烈參與討論。《中國城市能源週刊》10月26日在報道上述發佈會時稱,針對《報告》提出的“爲達成減排目標,我國應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後進入峯值平臺期,到2050年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約90%。2050年後還要進一步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增加碳匯和採用負排放措施,儘快實現全部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達到碳中和目標”,多位專家表示,用能終端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是能源轉型的大方向。
針對上述能源轉型大方向,開啓“問道碳中和”的大門也隨即打開。
而所謂“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根據《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的上述報道,目前,作爲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我國每年碳排放已接近100億噸,居世界第一。由於工業能源消費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部門,佔全國總終端能耗的65%;建築能耗和交通能源消費則分別佔總終端能耗的約20%、10%,且能耗水平都呈現增長態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坦言,在未來40年內完成從達峯到淨零排放的轉型,面臨着巨大挑戰。
這也是前述提及的《建議》中所言今後五年“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峯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
研究表明,2030年達峯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主要的節能減排途徑之一。那麼,具體如何實現“達峯”呢?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給出的答案是:“提高用能終端的電氣化水平對於實現碳中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尤其着重強化配電網的建設,滿足電能替代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而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原冰認爲,從新能源汽車到熱泵採暖,電能替代在交通領域和建築取暖中潛力巨大。更多專家的共識則是:節能與提高電力在工業、建築、交通等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
也就是說,在工業、建築、交通要唱“碳減排”重頭戲的情況下,用能側加速電氣化成脫碳重要途徑。根據《報告》的說法,上述三大“能耗”部門通過“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在“應對嚴峻的碳減排形勢,採取措施大幅降低各自能耗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爲順應碳減排大勢,根據《報告》,預計到2050年,在當前政策情景下,工業電氣化率將達到31%,而在溫升控制在1.5℃以內目標情形下,更將達到69.5%,工業電氣化進程呈明顯加快態勢;而在溫升2℃目標情景下,到2050年,建築總能耗通過推動合理規劃和控制建築總規模、強化建築物節能標準、改進北方建築供暖方式、現有建築節能改造等措施,可下降至7.13億噸標煤,電氣化率將由目前的28%提升到60%以上;而同樣是在溫升2℃目標情景下,交通部門電氣化率通過“電動化和氫燃料”這一公認的通往碳中和之路的有效途徑,可由2015年的3.5%提升到2050年的25%,二氧化碳排放可在2030年前後達峯,2050年可比峯值年份下降50%以上。
正是鑑於新能源汽車對交通行業的減排貢獻巨大,清華大學副教授歐訓民還特別強調,除“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提高運輸效率”之外,“在低碳轉型中要加大新能源車輛推廣力度”。正如《報告》所認爲的那樣,電力將成爲工業領域主導能源品種。而借《建議》中提及的“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佈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等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契機,做到《報告》中所言“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工業部門應在製造業生產環節加快對化石能源直接利用的替代;建築部門採用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系統並拓展電力在供暖中的應用;交通部門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限制和逐漸淘汰燃油車,將有助於“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而這又恰如袁家海教授所言,通過着重強化配電網的建設,可以“滿足電能替代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齊琛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