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上海電力打響進博會“保電實戰”

牟思南  陳昊南 朱鷹傑

編者按: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月4日在上海開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形勢下,本屆進博會如期舉行不僅彰顯着中國抗擊疫情的成績,也將爲世界經濟恢復發展注入信心。但這也對展會期間電力的可靠供應和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電網正以最佳狀態投入進博保電實戰階段。

“世界會客廳級”保電力爭“零缺陷”

“旗幟領航,決戰進博!我們準備好了!”11月2日,在位於進博會綜合服務保障基地的誓師大會現場,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下稱“國網上海電力”)200多名保電人員組成的隊列齊聲高呼誓言,標誌着進博會保電各項工作已一切就緒。

如果說進博會是“世界看中國的舞臺”,那麼國網上海電力就是“世界看中國電力的窗口”。

爲此,國網上海電力將以最嚴的標準、最細的部署和最實的舉措,全力完成“六零三確保”保電目標——“電網設備零缺陷、重要負荷零閃動、供電服務零投訴、安保反恐零事件、人員工作零差錯、網絡信息安全零漏洞”和“確保場館供電萬無一失、確保城市基礎設施供電萬無一失、確保全市生產生活用電萬無一失”。

在總結前兩屆進博會保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網上海電力繼續革新和優化“世界會客廳級”保電標準體系,全力構築“進博會場館、保電核心區域、全市非核心區域”三重保障。會展中心內部核心場館,嚴格按照“雙電源+末端快速自切+UPS不間斷電源+應急發電機組”的方式供電,用戶內部用電配置也滿足“N-3”保障要求。

設備“科技升級”打好智慧保電“技術戰”

11月2日上午9點多,國網上海青浦供電公司大客戶經理班副班長徐韜步出國網上海電力設於展館內的供電服務現場指揮中心,和同事們一起開始了當天的又一輪館內特巡。

只見徐韜手中拿着一個PAD,手腕處戴着一個手環,安全帽下,一副特殊的眼鏡特別顯眼——原來,這些分別是移動指揮平臺、智能手環和AR眼鏡。

打好智慧保電“技術戰”,是前兩屆進博會高質量保電的重要經驗,設備的“科技升級”是今年進博會保電的新亮點。

隨着5G、北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深化應用,國網上海電力進一步加強電力保障工作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用戶側創新研發應用雲端平臺互聯互通、移動終端線上作業、雲智慧數字孿生、動態監測健康狀態、設備信息智能識別、智能穿戴人機交互、非侵入式數據採集等7項先進技術,對標“世界會客廳”要求的保電標準,打造了數字化保電新模式。

電網側的保電同樣因數字化受益頗多。戴上單兵系統眼鏡,巡視人員可在進博保電變電站內提高巡視效率,還可與應急指揮中心連線,開展專家遠程會診。升級後的5G應急指揮車,提升了電力保障應急指揮人員的穿透式指揮能力,可確保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站指揮、全面響應。

“保電有我,有我必勝”

11月1日晚上10點多,在位於松江泗涇境內的一條高壓輸電線路附近,國網上海檢修公司的兩名輸電運維人員陳偉俊、苗興仍在巡視線路。作爲第三屆進博會保電人員的他們,將在會展期間全力確保這一段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

在離開巡視線路不遠處,就是他們當晚值守工作的“駐點”——一處搭在高壓鐵塔下的臨時帳篷。據陳偉俊介紹,由於巡視和值守工作是24小時不間斷進行的,每12小時換一班,因此這處帳篷即使在夜裏也不能睡人,而只是用於臨時歇腳和補給。

“保電線路一般都在遠離市區的郊外,環境比較偏僻,有些地方甚至是條件惡劣艱苦的野外,”陳偉俊說:“而且具體的保電地點也涉及保密安全,因此值守期間的用餐問題絕不可以叫外賣解決,只能靠方便麪、壓縮餅乾之類的簡單食品補充能量。”

陳偉俊和同事的工作是上海電力巡檢的一個縮影。目前,上海地區主網輸電線路長度超過5400公里,輸電通道環境複雜多變,本次進博會主網涉及保電線路近70條,爲確保進博會期間市民及展館的安全用電,國網上海電力提前準備,加強巡視和監督力度,在8月開始進入籌備工作階段,利用直升機和無人機等方式對保電線路進行精細化巡檢,同時線路運維人員組織完成三輪保電線路設施及通道周邊環境的特巡工作和紅外測溫,發現缺陷473處,根據缺陷類型不同採取帶電及停電方式消除缺陷。

爲保持所有保電相關設備“零缺陷”的健康狀態,國網上海電力在這場“保電實戰”中留下了一串串有力的數字:組織完成5輪巡檢,累計巡查線路(電纜)2800餘條次、近1.2萬千米;巡查變配電站1600餘座次,排查治理缺陷隱患240餘處;針對700餘家重要客戶逐戶編制保電方案,並協助、指導重要用戶排查整改各類安全隱患406處;及時完成進博會主場館第三路電源建設,確保核心場館電源滿足“N-3”條件下的最高要求。

同時,國網上海電力加強保電組織領導,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保電領導小組,並設立11個專業工作小組,成立前線指揮、供電服務等10個臨時黨支部,3個搶修梯隊、800多輛電力搶修車和應急發電車24小時待命,踐行着“保電有我,有我必勝。”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