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瓊
目前,雨水口受污染情況較爲複雜,情況多變。筆者在一線工作中發現,有些突發性河道污染事件的原因大多涉及污染物進入了雨水口。筆者認爲,在處置類似問題時,可利用“五步法”進行排查,做到精準溯源,查實症結所在。
一是截污控流,防止污染擴散。一旦發現緊急、異常情況,立即啓動應急機制,鎖定要害區域,第一時間封堵其餘連通雨水口,尤其是最後流入河道的關鍵雨水口,杜絕“二次污染”。聯動管網、水務部門控制現場,固定證據,開展源頭性調查,必要時進行污染源性質調查,確定影響環境程度。最後,將受污染水體等進行規範貯存,依法依規處置。
二是溯查源頭,精準排查企業。聯動職能部門調取雨水井平面圖和污水管網分佈圖,精確鎖定受污染區域,開展針對性溯源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對企業規模、員工數量等也需要兼顧,中、大型企業的生活污水日產生量較大,也可能存在生活污水等混接行爲。另外,排查企業時容易忽略企業小型實驗室和打樣間等配套生產間,但某些特定行業,如化工日用品、塗料行業等,配套生產間也會產生一定的危險廢物。
三是科學研判,利用科技輔助。在污染源不明、源頭難以鎖定的情況下,需要藉助技術設備進一步徹查。利用管道CCTV檢測設備輔助探查,通過數據採集等,找準老化、破損和混接管道。但管道CCTV檢測設備適用於探查金屬材質管網,對私設暗管中的PVC、PPC等塑料管道還存在一定的探查難度。
四是確定範圍,啓動開挖工程。確定第一股廢水來源後,明確範圍,動用工程機械開挖,掘地排查私設暗管、滲漏等現象,順藤摸瓜找到癥結所在。此環節需要時間較長,在施工過程中,應降低環境影響。查清弄明污染物排放原因後,必要時,聯動有關職能部門在場,確保責任主體配合執法檢查。生態環境部門應立即開展針對性執法調查取證,明確責任主體。
五是分級分類,開展後續調查。依據違法行爲和影響環境程度,責任主體的主觀故意程度等判定確定裁量,客觀、科學評價污染程度,依法查處。同時,根據現場污染情況啓動生態賠償工作機制,通過民間磋商、政府索賠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
作者單位:上海市青浦區生態環境局執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