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近零能耗建築10月投用

本報訊(記者陳強)中午時分,城市副中心建設工地中的活動板房內愈發燥熱,人們開啓空調。而幾十米外的大樓內部,雖然門窗緊閉且沒啓動製冷設備,溫度卻始終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置身其中,很是舒適。

“這就是超低能耗建築的最大特點,冬天抗凍,夏天抗熱。”相關負責人說,這棟大樓是京能集團-北京熱力在建的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預計今年10月投用。

相比於傳統建築,這棟建築綜合能耗降低超過70%,使用的能源中有大約60%是可再生的。整棟建築面積約5200平方米,通過外牆保溫系統、密封性處理、自動遮陽簾、無熱橋設計等,儘量減少熱交換。這就像老式的冰糕箱,蓋着厚厚的棉被,外面的熱氣進不來,裏面的冷氣出不去。

實現“近零能耗”選用的新材料、新工藝都在外人看不見的地方,發揮着神奇的作用。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的保溫層使用了新材料超薄真空絕熱板,別看厚度只有13釐米,但實驗數據表明,保溫隔熱、節能效果很好。

等到了“三伏天”,屋裏的冷氣又從何而來?記者在大樓地下一層的設備間找到了答案——地源熱泵。相比於地上四季交替、氣溫變化明顯,地下常溫層溫度基本上常年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地源熱泵正是利用了大自然的這個特性,冬天爲屋內補充一部分熱量,夏天則替代空調降溫,整體降低建築能耗。從地表至地下150米深處,有100多個用來安放水管的垂直通道,炎熱的夏季,軟化水從水管裏走一趟,就帶出了冷氣,隨後進入熱泵機組和空調循環泵,爲室內製冷。此外,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還安裝有空氣源熱泵,配合地源熱泵降低能耗。

“超低能耗”建築要求環保高標準,必然不能採用常規的施工工藝。據介紹,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採用被動式幕牆建築結構,大大提高了建築節能效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