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閃耀廣交會:多崗位志願者共築國際貿易橋樑

高悅彤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11月4日,第138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落下帷幕。在廣交會各個角落,一羣年輕的身影正以專業素養和青春活力,爲這場國際貿易盛會注入新鮮血液。他們來自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在證件服務、供採對接、貴賓接待等多個崗位上,書寫着屬於青年學子的廣交會故事。

證件服務:嚴謹與溫度並存

“一位中東客商揹着行李,完全不會說英語,靠着翻譯器一點點完成預登記。取得證件後,他緊緊握着我的手,連說了很久的‘Thank you’。”來自廣東財經大學翻譯專業的羅江雨晨對這個瞬間記憶猶新。作爲諮詢嚮導崗的實習生,她曾在人流高峯期一人同時協助10位客商,其中就包括這位語言不通的中東採購商。“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收到來自不同客商的真摯感謝。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很多人,這對我來說真的很有成就感。”回想起工作中的一點一滴,羅江雨晨倍感自豪。

在證件審覈崗位,嚴謹是第一位的要求。“我們培訓時導師強調最多的是認證信息必須統一,這關乎客商的切身利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稅收學專業的林靖凱對審覈工作的嚴謹性體會深刻。上崗前,所有實習生都經歷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操模擬,從證件類型辨析到系統操作,每個環節都有明確規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的賈道在證件中心諮詢崗同樣深有感觸。每天一到證件中心,總能聽到焦急的詢問。賈道的工作,主要是解決證件相關的 “急難愁盼”。“金融專業教會我們‘嚴謹把控風險、高效解決問題’,而在證件中心,這份嚴謹化作了覈對信息時的逐字檢查,這份高效變成了幫客商搶回參展時間的加急處理。”高效與嚴謹並重,正是證件中心工作的核心要求。

供採對接:精準匹配供需“連心橋”

在“貿易之橋”供採對接服務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的郭哲宇每天都要根據不同展期的展品內容,結合前一天採購商詢問較多的內容進行提前準備。“從阿根廷客商尋找的消費電子產品及其配件,到迪拜客戶運營主題公園所需的全面產品清單,我們的工作就是做供採雙方的‘中間人’,精準對接少走彎路。”

郭哲宇說,在這兒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不同膚色的採購商帶着需求來、抱着合作意向走。“有的爲中國家電的智能化升級駐足,有的爲新能源產品的性價比驚歎,這些場景讓我真切感受到中國供應鏈的硬實力。”能以實習生的身份,用金融專業裏的“供需匹配思維”搭建起這座貿易“連心橋”,讓他覺得特別踏實。

暨南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全英)學生在接待德國採購商時,基於對歐洲市場綠色認證要求的理解,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對接服務。該校金融學(全英)和會計學(全英)專業的學生則通過結構化問卷,運用專業溝通技巧,並配合定製徽章等激勵措施,使問卷回收率提升30%,爲參展商瞭解採購需求提供數據參考。

貴賓服務:細節之處見真章

貴賓俱樂部的服務同樣考驗着實習生們的專業素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的黎浩明分享:“貴賓俱樂部是廣交會展示服務軟實力的窗口,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他的工作不僅是引導VIP嘉賓,更要提前預判需求——準備英文展會指南,熟悉展會相關事宜,查詢嘉賓所在國的商務禮儀,確保服務既專業又貼心。

“這些天,我見過爲中國新能源汽車駐足的歐洲客商,也聽過爲智能家居點讚的南美採購商。他們的認可,讓我更加堅信:中國外貿的競爭力,既藏在優質的產品裏,也藏在貼心的服務中。”黎浩明說。

翻譯服務:跨越語言與文化障礙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第一線,翻譯崗位的實習生們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丁楚儀在C區info諮詢服務檯實習期間,所在小組日均接待諮詢約1300次。“我們不再依賴翻譯器,而是通過關鍵詞抓取、肢體輔助、多模態表達,攻克了各式口音英語的理解難題;面對非英語母語客商,用‘短句+圖文’的階梯式表達,將展品運輸、樣品檢測等專業信息清晰傳遞。”丁楚儀表示,這段實習讓她對“專業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外語不但“會讀會寫”,更是“精準傳遞信息、化解文化差異、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來自藏族的才仁卓瑪更是廣交會上的“多語言擔當”。在一期先進製造展區,一位來自尼泊爾的採購商想對接西藏特色手工藝品展位,但辦證環節卻因語言障礙犯了難。才仁卓瑪主動上前,用藏語耐心詢問需求,最終幫助遠道而來的客人順利辦證入館。“客商握着我的手說,‘中國的多民族文化真溫暖’,那一刻我特別自豪。”

綜合統籌:高效協同的“中樞神經”

在對外聯絡部綜合統籌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的李南豪體會到了何爲“環環相扣”:“我的工作就是確保信息在各部門間順暢流轉,讓每一項外事服務都銜接有序。隨時協調跨部門事務,小到宣傳調研物資的運輸流轉,大到境外採購商報到處的人員調配,都需要精準對接。”原來,“高效協同” 不只是課本上的概念,更是保障中國外貿展會順暢運行的關鍵。

報到督導:感受全球市場的“中國期待”

在境外採購商報到處擔任現場督導的程芷瑤,她的崗位位於廣交會的“入口處”。“每天看着來自全球的採購商帶着期待而來,是最直觀感受中國外貿‘朋友圈’的地方。每天收工時,我都真切感受到:全球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沒有減,對與中國合作的期待沒有減。”她說,作爲廣交會實習生的一員,能在這個前沿窗口見證這份期待,既是榮幸,更是對 “中國外貿韌性” 最生動的學習。

從證件審覈到供採對接,從貴賓服務到翻譯保障,這些年輕的身影在廣交會的各個崗位上,既錘鍊了專業技能,也見證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正如同學們所說:“看到八方客商匯聚中國,我們更加堅信,中國經濟的巨輪,正在開放與合作中破浪前行。”在這個聯通中國與世界的舞臺上,他們不僅是個體的實習生,更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開放包容、專業自信的縮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