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公益”激發鄉村美育新活力

中國婦女報記者 王未圓 近日,在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一場溫暖的互動正在上演:孩子們握着鼓槌、鑼錘當起“小老師”,教楊瀾敲響獅虎舞的節奏,銅鑔與皮鼓的聲響裏,彝族撒尼人的風土人情在歡笑中流淌。與此同時,楊瀾與明星陳赫深入校園,全程參與阿詩瑪兒童美育劇的排練與演出,和孩子們一起參與藝術共創。這場以藝術爲橋的實踐,不僅是鄉村兒童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更是字節跳動公益與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深度合作,用美育破解鄉村兒童成長困境的縮影。

由楊瀾、字節跳動公益和北京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聯合發起的“陽光未來兒童美育計劃”,已於8月底在字節跳動公益平臺上線。項目以“公益專項IP共創+內容抖音首發”的形式傳播籌款,支持美育教師和藝術志願者爲教育資源欠發達地區的縣域兒童提供優質美育課,通過藝術滋養改善兒童的情感發展困境,讓更多鄉村孩子借藝術之力打開心靈。

以美育破解鄉村兒童心理困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村留守兒童抑鬱檢出率爲28.5%。而此次美育計劃正以專業互補的生態從根源上爲孩子搭建情感出口,破解心理困境。

“鄉村兒童因隔代陪伴、低齡住校,往往存在自卑、孤獨、情感缺失等痛點,需通過美育場景化活動搭建情感連接,而非單純傳授藝術技能。”北京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祕書長段昉的觀點,點明瞭項目的核心邏輯。依託十年的美育深耕經驗,陽光未來負責課程研發與落地,設計出“生命課堂、親情課堂、同伴課堂、田野課堂”四類核心課程,引導孩子用繪畫、手工記錄家庭故事,將作品作爲禮物傳遞溫情,串聯疏離的親情;通過集體藝術創作,幫助孩子學會溝通合作,逐漸打開封閉的內心。

雲南石林長湖鎮中心小學的阿詩瑪兒童美育劇,便是課程理念的典型落地案例。“排練劇目的核心並非追求專業的演出效果,而是爲孩子創設共同行動的場景。”段昉介紹,“他們一起寫臺詞、做道具、排動作,在協作中發現自我、鏈接彼此,在藝術實踐裏感知美與愛。”

事實上,字節跳動公益平臺在兩年前就做過其他美育議題的嘗試。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大橋中學的“薪火樂隊”,是另一生動例證。樂隊20餘名成員多爲留守兒童,曾因沉迷電子產品、缺乏陪伴而沉默寡言。語文老師李海以音樂爲載體,帶領孩子們學習豎笛、口琴演奏,在樂隊排練的默契協作中,孩子們慢慢學會分享與表達,逐漸擺脫了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2023年12月,李海獲得了“大山裏的音樂課堂”公益項目的幫助,截至目前,平江縣已有11所鄉村中心小學獲得樂器捐贈,近萬名學生直接受益。2024年7月,平江遭遇特大洪災時,“薪火樂隊”主動開展3場募捐義演,將募得的4977元愛心款親手送到受災家庭。“在傳遞溫暖的過程中,同學們深刻理解了愛與責任,曾經的自卑與孤獨,徹底被自信與擔當取代。”李海介紹。

當這些鄉村兒童的成長故事被製作成短視頻,通過抖音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網友關注到鄉村兒童的心理需求,他們通過字節跳動定製的公益專屬頁面獻出愛心。

“內容公益”匯聚美育資金與資源

鄉村美育的規模化推進,離不開平臺資源與技術能力的加持。字節跳動公益依託抖音的內容生態與技術優勢,以“內容公益”模式爲鄉村美育匯聚資金、流量與資源,讓每一份愛心都能精準觸達需求,每一項成果都能被看見、被認可。

過去兩年間,平臺聯合中央民族樂團合作“山河國樂”公益星期二活動,累計開展1853場藝術家直播,吸引283萬次看播。累計籌款91萬元,在貴州落地30個音樂教室。此外,平臺發起#大藝術家話題,撬動超百位國家級專家參與公益直播,直播中穿插鄉村學校美育需求的短片,激發用戶捐贈意願,僅該話題便籌款超20萬元,專項用於鄉村音樂教師培訓。

截至目前,整個“抖音美育未來計劃”累計籌款已超250萬元。這些資金不僅爲41所項目學校送去樂器物資,還支撐起暑期美育教師培訓,覆蓋合唱指揮&即興伴奏、非洲鼓、古箏、竹笛、蘆笙六項技能,一舉解決了鄉村學校“硬件缺、師資弱”的雙重難題。

貴州省丹寨縣蘆笙錦雞舞的復興,便受益於此。此前,當地學校因蘆笙數量不足,難以開展特色音樂課堂。字節跳動“大山裏的音樂課堂”公益項目通過平臺籌款後,爲9所學校捐贈了蘆笙與音樂教室。如今,每逢“六一”兒童節等節日,學校會舉辦音樂嘉年華,爲孩子們提供展示才藝的舞臺。孩子們用蘆笙吹奏悠揚旋律,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收穫自信與快樂,也讓家長和社區感受到音樂教育的意義。

項目還特別組織縣域教師蘆笙培訓,邀請專業老師爲各校教師授課,幫助他們掌握蘆笙演奏技巧和教學方法。通過培訓,教師們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音樂素養,還能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將蘆笙融入課堂,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師間的互動與合作,進一步推動了丹寨縣音樂教育的整體發展,爲當地文化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抖音的內容傳播能力讓鄉村美育的影響力突破地域限制。“薪火樂隊”在抖音開設賬號後,目前已擁有1.1萬粉絲,孩子們的演奏視頻累計播放量超500萬次,有網友看完視頻後,主動爲樂隊捐贈5架電子琴;大涼山妞妞合唱團通過抖音獲得關注後,更登上春晚舞臺,讓全國觀衆看到了鄉村兒童的藝術潛力。這種“內容傳播—吸引關注—獲得支持—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環,正是“內容公益”模式的核心價值,也讓鄉村美育從“小衆行動”變成了“大衆參與”的共同事業。

美育串聯個體成長與鄉村振興

當美育的種子在鄉村紮根生長,其價值便不再侷限於“教育補充”,而是成爲連接個體成長與鄉村發展的重要紐帶,更在非遺傳承中扮演起關鍵角色,讓那些曾藏於博物館、瀕臨失傳的非遺文化,變成孩子們日常可觸的藝術滋養。

不同於短期藝術培訓,“陽光未來兒童美育計劃”注重“長期陪伴”與“能力培養”:通過支持藝術志願者幫扶學校定製和實施校園美育共創實踐方案,讓孩子在持續的藝術實踐中培養興趣、提升素養;通過系統的教師培訓,確保美育課程能在學校常態化開展,而非“一陣風”式的活動。

在鄉村發展方面,美育讓本土文化成爲“活資源”。項目始終堅持“讓藝術陪伴孩子心靈成長”,結合鄉村非遺、民族文化設計課程,既讓孩子產生文化認同,也讓本土文化找到新的傳承載體。貴州省納雍縣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雜技於一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出訪歐洲,卻一度因傳承人老齡化面臨斷層。如今,在字節跳動“大山裏的音樂課堂”公益項目的支持下,納雍縣5所學校將“滾山珠”納入大課間活動與社團課程,1400餘名師生手持蘆笙,在操場上練習翻滾、倒立的動作;非遺傳承人李飛龍定期到學校授課,孩子們的表演視頻通過抖音傳播後,吸引了不少遊客專程到納雍觀看,直接帶動當地文旅發展。

今年暑假,李飛龍還主動前往納雍天河第二實驗學校,爲學生們免費提供藝術教學,教孩子們學習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白族《草把龍》、彝族《祿外》與《鈴鐺舞》。“這個暑假我過得非常充實,學到的不僅是舞蹈,更是對家鄉文化的熱愛,這段經歷意義非凡。”該校六年級學生盧濱崎的感慨,正是美育賦能文化認同的生動體現。

從個體成長到鄉村發展,長期美育的深層價值正逐漸顯現。正如字節跳動公益平臺運營負責人葉亮所說:“我們希望打造有特色、可持續的美育公益模式,讓100萬青少年浸潤優質美育。”未來,隨着AI技術的深化應用、縣域美育生態的逐步構建,鄉村美育將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墊腳石”,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動機”——讓每一名鄉村孩子都能在藝術的滋養中,成長爲有溫度、有文化自信的人;讓每一片鄉村土地,都能因文化的傳承而煥發獨特的光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