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公交車變身“養老助餐車”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區安居佳苑B區門口,一輛寫着“惠民餐廳”字樣的黃色公交車格外引人注目。9月24日中午時分,記者在助餐車前見到正在排隊打飯的劉美霞。今年75歲的她獨自居住在安居佳苑小區,她說:“最發愁的就是喫飯。一個人做飯,做多了喫不完,做少了又不值當。常常湊合着喫剩飯,或者煮點麪條就算一餐。”

現在,駛到家門口的公交助餐車幫她解決了喫飯難題。每天早上7時許,一到用餐高峯,這裏就排起長隊,車廂裏飄出陣陣飯菜香。“大爺,您今天來點什麼?還是老樣子,發糕和稀粥?”助餐員王春鋼熱情地招呼前來就餐的居民。

這不是普通的公交車,而是烏海市烏達區民政局爲解決老年人“喫飯難”問題,於2024年創新推出的“養老公交助餐車”。對一批達到報廢年限、面臨拆解的公交車,烏達區相關部門並未一拆了之,而是經過嚴格的可行性評估與安全改造後,將其“變身”爲移動助餐點。

這些不再上路行駛的車輛,被固定投放至老年人口密集、商業餐飲稀缺的小區門口。這一舉措盤活了閒置公共資源,爲打通社區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提供了新思路、走出新路子。

據瞭解,烏達區總面積198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約12.27萬,其中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約2.7萬,佔總人口的21.76%,是烏海市老齡化程度較高的轄區之一。

烏達區民政局工作人員母皓鑫表示,調研發現,烏達區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獨居老人佔比較高,“一些老年人由於行動不便、做飯困難等原因,經常‘做一頓喫3天’,營養難以保證”。

老年人“就餐難”問題在安居佳苑周邊尤爲突出。該區域輻射4個小區,60歲以上老人近3000人,其中高齡老人634人,獨居老人266人,但周邊餐飲配套相對匱乏。

解決老年人就餐難題,需要增加周邊餐飲配套。建設固定養老食堂面臨投入大、週期長、覆蓋有限等問題。烏達區民政局局長張慶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看到一批閒置公交車即將被拆解,於是萌生了“變廢爲寶”的想法:“何不將它們改造成移動助餐車?”

烏達區民政局聯合內蒙古福達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開啓公交車“再就業”改造工程。對這批公交車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確認其主體結構完好且靜態使用不存在安全隱患。經改造,車廂內增設了廚房設備、智能結算一體機、儲物櫃等設施,開闢了就餐區,並配備了服務人員。

幾個月時間內,3輛養老助餐車相繼亮相。

據介紹,養老助餐車每天由老年中心廚房按照“按需訂餐、統一制餐、配送分餐、服務就餐”的便捷模式供應餐食。爲更符合老年人口味,每天保持約10種菜品,以“微利惠民”的“公益+市場化”原則,圍繞“一老一小”,實施12元自助餐的定價策略。

據內蒙古福達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天樂介紹,根據民政補貼政策,已經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9類特定老年人就餐還享有早飯2元、午餐4元的補貼,“餐車同時面向社會開放,早餐時段許多上班族、廠區工人也來購買、就餐,反響很好”。

“公交助餐車一經推出就火了,因爲切實解決了大家的喫飯問題,熱度不減。”王春鋼介紹,助餐車從早上5時營業到14時,提供種類豐富、營養健康的早餐、午餐,安居佳苑B區門口的助餐車日均有600人次就餐。

說起69歲的王金鳳老人,王春鋼印象深刻,“王奶奶子女在外地工作,她每天早餐、午餐都來。她說不只是爲了喫飯,更爲了能和鄰居們說說話、解解悶。”王春鋼感慨道。

助餐車成了社區的信息樞紐。“老人們在這裏不僅喫飯,還聊天、交流信息。誰家有什麼困難,社區需要提供什麼幫助,很多時候都是在這裏最先了解到。”母皓鑫說。

讓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單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烏達區探索出“政策輸血+市場造血”雙輪驅動模式。

在政策支持方面,烏達區政府在設施場地、資金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經評估符合條件的助餐點每年可獲得2萬元運營補貼。

同時,運營方積極開拓市場“造血”渠道。“我們在節假日銷售年貨、月餅等應季食品,既方便社區居民,也能增加營業收入。”張天樂說,他們計劃開發線上點餐系統,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在家點餐,由志願者送餐上門。

據統計,目前烏達區投放了3輛養老助餐車,日均服務1500餘人次。“一輛助餐車的投入不到固定食堂的十分之一,卻可以服務多個社區,與建設養老食堂相比,助餐公交車最大的優勢是靈活性強、覆蓋範圍廣、投入成本低。”張慶勝表示。

烏海市烏達區“養老助餐”創新實踐產生示範效應。內蒙古多個盟市前來參觀交流,計劃推廣這一模式。張慶勝介紹,目前又有兩輛公交車改造完畢,即將投放運營。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服務網絡,利用線上小區羣、App等逐步發展訂餐服務,方便居民訂餐,“重點保障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喫飯問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