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陽節前夕,貝殼公益與《人物》雜誌聯合舉辦的“人生的午後”銀齡生活主題沙龍在京舉行,雙方共同打造的《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社區銀齡生活觀察報告》(下稱《報告》)正式發佈。這份基於大量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的《報告》,試圖撕掉標籤,打破刻板印象,勾勒出中國當代老年人具體而微的真實生活圖景,並圍繞“如何體面老去”這一命題,展開了深度探討。

沙龍現場,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相關研究領域的多位學者、公益實踐者,以及倪萍、山山大爺等公衆人物齊聚一堂,共同從身體、心理、家庭及社區等多個維度,對《報告》的核心議題進行了解讀和延伸探討。
《報告》發現:老去,是一萬個瞬間的總和
《報告》由415份公衆徵集內容和麪向全國55歲及以上人羣的4273份問卷訪談構成,它記錄了無數個體在時間流逝中的生命經驗。
《報告》發現,衰老不僅是身體功能的衰退,更伴隨着“薛定諤的記憶”和對自我價值失落的恐懼。一位58歲的受訪者坦言,“樣貌的改變,越老越難看,不被人喜歡”;另一位63歲的受訪者則道出了更深層的悲哀:“不管在日常生活上,還是心理情感上,如果事事需要依靠別人,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不是老人所願,纔是最大的痛點。”

《報告》揭示了照護關係中的困境。獨生子女一代成爲承受壓力最重的羣體,他們分散在各大城市,最怕深夜來自老家的電話鈴聲。同時,“年輕老人”照顧“年老老人”已成爲不可忽視的現實,代際關係在養老重任下經歷着新的考驗。
《報告》指出,在空間與科技層面,家庭內部因缺少適老化設計而充滿隱患;外部世界則因數字鴻溝而變得步履維艱。從不會操作手機,到難以快速適應新事物,許多老人有“被拋棄”之感。
沙龍現場:多元對話,尋求“老去”的更多可能
針對《報告》揭示的複雜圖景,沙龍現場的討論提供了多元的視角與出路。
主持人、演員倪萍在演講中分享了她的“人生午後”。66歲的她,依然活躍在綜藝舞臺,學習新知識,堅持寫作和繪畫。她認爲,年齡不應是界限,“直到60歲之後,我纔開始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要相信午後的陽光依然燦爛溫暖”。她以自身的活力證明,老年可以是又一個探索自我、揮灑色彩的階段。

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老年疾病”對談中,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孫曉紅指出,隨着人越來越長壽,“年輕老人照護年老老人”越來越普遍。孫曉紅認爲,年輕老人同時面臨體力上和心理上的壓力,身心俱疲,“我們更需要培養專業的,能夠照護老人的、有技能的羣體。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山大學特聘教授景軍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則從照護者困境與社會認知角度,探討了在生命長度與尊嚴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與必要。胡泳提出,公衆對於老去存在幾個較大誤區,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爲一談,或者把養老當做純粹的個人問題。
景軍教授表示,AI的研發和應用,對於老齡化服務會有突破性的進展。但他提醒,對技術的期待不要過高,“中國社會必須要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養老過程,更需要一個多元的養老系統。”

關於居住空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強調,適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細化和人性化”,其最終目的“就是讓老人能儘量自己照顧自己,維持自尊,讓老人自立生活的時間更長點”。她指出,許多設計容易“好心辦壞事”,例如盲目追求智能化的電動窗簾,反而給老人帶來了使用困擾。
一場跨越70後、80後、90後的對話,則展現了不同世代面臨的養老處境與思考。從70後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冬梅的異地養老實踐,到接近80後的紀錄片導演韓萌爲照顧父母舉家回國的抉擇,再到90後播客主老錢對“認同感”在養老中作用的觀察,反映出養老模式正從傳統的“孝親”同居,向“近鄰分離式”或更具個人選擇性的方式演變。趙冬梅提到,“當父母的各項能力衰減,我們要多跟父母交流,甚至要‘教育’父母,幫助他們瞭解你在做的事情,瞭解這個正在迅速變化的世界,他們纔不會慌,不會對自己着急。”

活動最後,65歲的脫口秀演員山山大爺用他的幽默爲沉重的話題提供了一個豁達的出口。他將每天起牀稱爲“拆盲盒”,跟身體“老夥計”們開早會,甚至發明了“反向孟婆湯理論”。他的表演讓觀衆在笑聲中領悟:“大家都是人,是人都會老去,只不過進度條不一樣罷了。”
貝殼公益:從社區實踐到系統性回應,讓困境“被看見”
本次《報告》的發佈與沙龍的舉辦,是貝殼公益在社區助老領域深耕七年的一次系統性總結與呈現。
貝殼找房副總裁、貝殼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賈生平在《報告》序言中寫道:2018年貝殼公益在社區調研時,一個原本不在問卷設計中的需求——“學習智能手機”——卻被老人們主動提及最多。這讓貝殼公益意識到,老年人真實而迫切的聲音此前並未被真正聽見。
基於這一洞察,貝殼公益從“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爲起點,逐步將服務範圍擴展至“我來教您防跌倒”、“穩當當計劃”(樓道扶手安裝)及“獨居守護計劃”(爲獨居老人安裝跌倒報警器),回應着老年羣體在數字鴻溝、居家安全、社會價值與親密關係等方面的需求。這是貝殼作爲居住領域服務商,在社會責任履行和美好社區建設中交出的貝殼答卷。

與此同時,伴隨着貝殼公益7年來在社區的持續投入和拓展,貝殼公益正式宣佈品牌體系全面升級,以更清晰的視覺識別、更溫暖的溝通語系和更系統的項目架構,進一步深化其在社區公益領域的實踐與影響力。升級後的貝殼公益將以“社區美好生活價值的長期建設者”爲定位,致力於“讓社區的每個人都成爲公益的受益者和參與者”這一願景的實現。
貝殼公益表示,“老年困境”是一個羣體的困境,是不同個體具體問題的總和。貝殼公益能力所及的僅是其中一部分,而發佈《報告》、舉辦沙龍,正是希望搭建一個平臺,讓銀髮羣體的真實生存狀態被更多人“看見”,從而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到問題的解決中來。
隨着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尊嚴、有質量地老去,已成爲全社會無法迴避的課題。貝殼公益的此次嘗試,不僅提供了一份詳實的現狀記錄,更開啓了一場關於生命歷程的公共對話。(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