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寬
近日,一種被稱作“智駕神器”的方向盤配重塊在網絡上悄然走紅。這款售價僅數十元的小裝置,號稱能讓車主實現“全程免接管”的自動駕駛體驗。它看似小巧智能,實則是用來欺騙車輛輔助駕駛系統的“作弊器”,其背後隱藏的安全隱患不容小覷。
當前,市面上部分智能駕駛系統要求駕駛員必須手握方向盤,一旦系統檢測到手部離開,便會發出警報。而“智駕神器”正是鑽了這個空子——通過模擬手部壓力或發送紅外信號,讓系統誤以爲駕駛員仍在正常操控,從而縱容駕駛員脫手駕駛。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無疑是將自己和他人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內在售車輛所搭載的智能駕駛系統,本質上仍屬於L2級輔助駕駛範疇,遠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在複雜路況、惡劣天氣、突發障礙等場景下的應對能力仍然有限,離不開駕駛員的實時監控與及時接管。而“智駕神器”恰恰切斷了“人機共駕”中最關鍵的人爲監督環節,使得系統在需要駕駛員介入時陷入“無人可用”的絕境。
更深層次的憂慮在於,此類“神器”的濫用,反映出部分駕駛者對技術能力的盲目信任以及自身安全意識的嚴重缺失。技術可以不斷迭代,但生命無法重來。任何企圖繞過安全機制,將輔助駕駛當作全自動駕駛的僥倖心理,都是對生命的漠視。
從號稱能“淨化水質”的“量子杯”,到宣稱可保健的“能量石”,再到打着護眼旗號的“防藍光貼”……面對層出不窮的僞科技產品,除了消費者需提高警惕、增強安全意識,更需要行業、平臺與監管部門的協同發力。
就“智駕神器”而言,汽車企業應持續優化系統的監測邏輯與交互提醒,提升系統的精準性與抗干擾能力;電商平臺需加強對此類僞科技產品的審覈力度,內容平臺則應及時清理並屏蔽相關的炫耀教程與推廣視頻,從源頭上阻斷其傳播。監管部門也需加大對使用“智駕神器”等行爲的執法力度,同時推動完善相關技術標準,要求智能網聯汽車建立更可靠的身份驗證與行爲監測機制。
駕駛技術創新是爲了讓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而非製造新的風險。在邁向高階自動駕駛的道路上,最不可或缺的永遠是駕駛者心中那盞爲安全常亮的紅燈。唯有堅持安全底線,智能駕駛技術才能真正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