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與聚焦,拼多多十年穿越週期的增長哲學
如果不是十週年大促,許多人或許不會意識到,拼多多這個電商行業的後起之秀已經走完了第一個十年。不過,這也符合拼多多的風格:不放過任何一個讓利促銷的契機,致力於讓每一天都成爲消費者的11.11、618。
十年前的9月3日,拼多多上線第一款產品——一包售價9.9元的薯片,也藉機闡述了自己的初心:凝聚更多人的力量,用更低的價錢買到更好的東西;同時,讓每個有優質商品的人都能到平臺開店,提供給互聯網上的消費者。
在成爲自己的十年裏,拼多多聚集起了超千萬活躍商家,以及逾9億活躍用戶,依託主站和多多買菜兩大國內業務,進入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電商激盪二十餘載,拼多多直到“下半場”才迅速入局,但其推出的“百億補貼”等創新機制,不僅被同行廣泛效仿,更深刻重塑了電商生態與邏輯。
站在十週年的節點回望:拼多多不盲目追逐風口,聚焦電商主航道做深、做透;它反對價格跑在品質前面,主張將消費升級從精英視角解放出來,歸還給最廣泛的普通人;它提出商家利益、消費者利益要優先於平臺利益,甘於犧牲短期利潤,搭建共贏生態。
作爲十年來電商格局中顯著的變量,拼多多如何堅守自己的戰略,又如何具體地改變無數人的生活與生意?在這些買與賣的故事裏,拼多多遠比輿論的刻板印象更加豐富。
重新定義“消費升級”
打開拼多多,點擊個人中心,宋宋的拇指向下滑動近半分鐘,才找到“第一單”。那是2016年1月的一個午後,同事邀她拼單一款瑞典進口麥片,原價近百元,二人團的折扣價40多元。“麥片裏還能有果乾和堅果?”只喝過國產麥乳精的她頗感興趣,欣然答應。
最早,很可能只是某個具備嘗新意識的用戶將一個拼單鏈接發到家庭羣、同事羣……;很快,鏈接四散,迅速抵達同類圈子。那時,湊夠人數才能成團,於是,大家呼朋喚友,在衆人用訂單投票的過程中等待一種衆望所歸的快樂。
陳晨記住拼多多則因爲另一種樂趣。不是“錦鯉”體質的她卻用1元錢抽中了一副價值大幾十的耳機。那是9年前的秋天,她被派到海南瓊中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擔任駐村幹部。從送給村中孩童的零食、出租屋的充氣沙發到後來一雙兒女的繪本、玩具、一家老小的肉蛋奶、果菜魚……陳晨在拼多多上解鎖了把日子過好的“捷徑”,拼單帶來的實惠與便利讓瑣碎的生活採買不再令人煩惱,“1000元還能換來50次拆快遞的快樂呢”。
林靜怡的生活“捷徑”是百億補貼。在這之前,爲了買得好、買得值,她去日本背馬桶蓋、去德國背電飯鍋,還從舊金山背了一大箱各種尺碼的耐克鞋,分給全家老少。
當拼多多登陸納斯達克的財經新聞闖入視野時,她曾嗤之以鼻,但百億補貼的誕生將她一擊命中。“喫過操持生活的苦,才知拼多多的好。”至今,她確認收貨442次,九成以上的訂單購自百億補貼頻道及各種品牌官方旗艦店。品牌、底價、即買即用,她喜歡這種不折騰的“爽”感。畢竟,在倍速化的時代,刷視頻都開兩倍速,又有多少青春可以浪費在“背鍋”上?
2015年至今,拼多多一路高歌猛進。有行業人士曾形容它是村口的廟會,從人山人海到人潮散去抵不過一天光景;但結果,拼多多從“1億人都在拼的購物APP”到3億人在拼、5億人在拼,逾9億人在拼,增速快得連廣告宣傳語都跟不上。在廣袤的農村,拼多多的普及已讓一部分村民完成了從拖拉機到無人機的升級。返鄉的年輕人還辦起“夕陽紅培訓班”,教大爺大媽網購新工具,長出新能力,重回風華正茂的年紀。
十年間,異軍突起的拼多多也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大討論。有人說,那是下沉市場的勝利;有人說,不對,它不是服務三四五線,而是服務一個人的三四五線需求;還有人說,用戶和需求不分幾線,拼多多隻是撕掉了消費升級的昂貴標籤,並賦予它普惠的新意義。
1000個人眼裏有1000個拼多多,但無法辯駁的是,十年來,這匹黑馬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質感:極簡的UI設計、一鍵拼單的功能,讓銀髮族也“無痛”融入數字生活;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偏遠地區包郵”,將時代發展的紅利公平地分享給更多人;越來越嚴格的品質把控、對老人也友好的售後保障,比商家更積極的平臺適時介入……拼多多正在提高儘可能廣泛人羣的網購體驗平均分。
在2019年的致股東信中,拼多多形容其倡導的新電商,最大特徵是“普惠”,堅持以服務最廣大的普通人爲歷史使命。這裏允許2萬的奢侈高定,也允許20塊的帆布包;有一萬二的巨幕私人影院,也提供120塊的普通家用電視。多元化的升級需求,可以被分層滿足,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這家企業得以飛速成長。
“不做什麼”的勝利
拼多多的十年不只屬於消費者,也屬於那些努力抓住時代紅利的商傢伙伴。
2016年,絲飄集團董事長鈕廣蘭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遇到拼多多,堅定追隨。“我們在平臺上經歷了三個重大發展節點。第一次,我們從傳統銷售轉型到線上賽道,產值從幾千萬上升到2019年的3.5億;第二次,社區團購的契機讓我們的體量再度擴大;第三次就是正在發生的跨境電商。”
鈕廣蘭形容工廠經歷了“顛覆式”的變化。2016年,他們只有7條產線,30多個員工,產能不足1萬噸/年。“而今,102條產線,其中7成是智能化產線,員工1000多人,產能將近18萬噸/年,實現了整整18倍的增長。”
這種“拼多多效應”也劇烈地體現在甘肅環縣新農人劉國寧身上。他在西北邊陲的溝溝峁峁中長大。小時候家裏一年只賣兩次羊,一次是9月1日繳學費,一次是過年,每次賣四頭羊,由父親用摩托車運到鎮上,一般要賣上一天,但不一定能賣出去。
2016年,他與同鄉開始在拼多多上賣羊,先把自家的羊賣了,接着把周邊村的羊也賣了。2019年,他賣了13000只羊,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2023年,他的團隊每半小時就能賣出四頭羊,全年銷售額突破一個億。現在,他創建的羊肉品牌已走出拼多多生態,把環縣羊肉賣到線下餐館、超市,乃至國外。
《2025電商服務鄉村振興指數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拼多多已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帶動超1600萬農戶參與數字經濟,成爲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2020-2024年間,拼多多合作農戶人均收入增幅達18.2%。
農產品與白牌是拼多多長期深耕的基本盤。這個過程非常艱辛。水果品牌譽福園創始人朱道鵬回憶道,10年前,他給拼好貨(拼多多前身)供應了第一單水果秭歸臍橙。“那時,農產品就是他們運營的核心品類之一,主打產地直採,可以爲了一粒好橙跑遍秭歸,也可以爲了一顆椰青遠赴泰國。”壞果包賠、好評曬單等如今習以爲常的做法,他們那時就嘗試推廣了,也正因如此,拼好貨很快聲名鵲起,收穫一批忠實的粉絲。
不少農產品商家表示,“有時,拼多多的執着是聰明人下的笨功夫,十遍做不好就做百遍,直到把現象背後的含義擠出來,再形成方法論,指導我們操作。”
生長在兩大巨頭的罅隙之間,激烈的競爭磨礪了拼多多的勤勉務實與銳意進取,同時也提醒它保持專注與剋制。過去十年,當互聯網巨頭熱衷於無限跨界、大搞帝國式競爭時,拼多多是少有的“異類”。它創業三次,其中,社區團購是農產品上行的“垂直深化”,跨境電商是“中國製造+拼單模式”的“橫向平移”,是其商業模式在全球市場的應用與創新。
“拼多多的崛起與發展似乎爲中國電商提供了一種‘反向範式’,那就是嚴守業務邊界,堅持核心業務邏輯,聚焦優勢資源做深價值挖掘。”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專家委員會委員李鳴濤表示,拼多多主業深度紮根於農產品上行與製造業供應鏈優化。從“多多果園”的遊戲化購物,到“百億補貼”的信任構建,再到跨境電商的模式輸出,都是其核心能力的自然延伸。這種專注使其在算法匹配、供應鏈效率上形成壁壘和競爭優勢,進而通過堅守自身獨特的商業模式不斷深耕用戶價值創造。
保持專注也讓這家企業沉澱出一支“能打仗且打過勝仗”的團隊。“保持運營的高效、敏捷,杜絕‘大公司病’,這一點我們感受很深。”上海第一食品電商負責人李旺表示,近五年,品牌的運營策略從過去的單點突破轉變爲整店營運,整體銷量持續增長。但負責拼多多的團隊,至今只有5人,沒有太多變化,“這裏沒有花裏胡哨的設計需要我們投入更多人力去拆解,他們始終保持着一種樸素的創業精神。”
誰的拼多多?
拼多多的剋制,目的並非獨善其身,而是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共贏生態。
2025年1月,拼多多成立“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此前,他們邀請各類目商家代表、行業專家分批舉辦多場溝通會,就去年下半年以來平臺推出的“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一系列惠商舉措總結經驗,傾聽多方建言。
隨着電商行業增長見頂,從傳統外貿時期延續至今的同質化問題演變爲結構性瓶頸,一些商家持續提升運營精細化程度,但依然面臨“增速放緩、利潤攤薄”的窘境。
2025年4月,評估各方意見後,拼多多啓動“千億扶持”計劃,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逾1000億元人民幣,加碼高質量生態建設。這是國內電商行業首個“千億級別”的惠商行動,直接拖累拼多多今年二季度的淨利潤同比下降4%。這份二季報還指出,過去一年的“百億減免”已爲商家節省了海量的經營成本,僅推廣服務費的退返就超過上百億。
但這並不影響拼多多繼續投入的決心。2025年以來,拼多多管理團隊多次強調,消費者與商家的利益先於平臺利益,要甘於犧牲利潤,在此前已實現商家“減負降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啓動對商家的全面扶持,助其“拓單增收”。
“今年從3、4月開始,我們在公司內部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一些純粹低價的產品、落後的產能,該下架的下架,該淘汰的淘汰。”小野人照明CEO官禮雄坦言,公司2017年入駐拼多多後每年保持成倍的增長。這是他們第一次主動選擇收縮,“有過猶豫,但想跳得更高,那就得先蹲下去。這也是拼多多教會我的事。”
在他看來,過去,商家太關心賣貨,關心如何比競對賣得好。“狼來了,只要比對手跑得快,被喫掉的就不是自己”。而今,他想換個方式做生意。他把平臺減免的成本投入到研發人員的擴充與數字工廠的建設上,關注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希望從功能、工藝等維度做出產品的特殊性。“我們想開發新的品牌及對應的產線,一個主攻大衆需求,針對希望價格、品質、功能比較均衡的用戶;另一個專攻精品需求,滿足更追求功能性與專業度的消費者。”
換一種方式發展,也是女裝商家張揚的解題思路。在湖北天門,南下廣東從事服裝生意曾是一代人的選擇。張揚2017年開始在廣州經營拼多多店鋪,2019年瞭解到天門爲支持發展服裝產業在房租、物流等方面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後,堅決將供應鏈團隊全部遷回老家。
“3000平方米的廠房,免租三年。本地招工成本低,而且基本全是熟手。”張揚算了一筆賬,回遷節省的生產成本,加上拼多多去年以來的減免舉措,“綜合運營成本整體較過去在廣州降低了30%”。這部分資金被他用到了新款設計、設計師培養等“價值提升”領域。
2025天門服裝電商產業大會的數據顯示,近3年天門服裝行業已迴流人口8.4萬,直接帶動16萬人實現本地就業。而拼多多既是產業迴流的催化劑,也是重要的承接平臺之一。
十歲的拼多多正越發展現出對融合與共贏的追求,通過加大對商家的政策及資源反哺,帶動一羣人共同走向勝利。正如創始團隊此前多次接受採訪時的表達,創業是要建立一種共同成長,多方共贏的機制。他們將這家公司的出現和發展歸因於生長在陽光充足的方向,“摒棄零和競爭的帝國式思維,轉變爲以持續創新爲基礎,爲消費者和社會創造增量價值的思維,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陽光。”
同向爲競,異向爲爭。與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不同,十歲的拼多多沒有太多的個人色彩,也無意成爲彰顯個人能力的工具。一位接受採訪的老商家說,“如果你發自內心地相信平臺所倡導的那樣,依靠核心技術創新與管理效能提升可以帶來普惠性的消費升級,那麼,拼多多的下一個十年也將屬於你。”(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