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清華分享:AI邁入智能體時代,將催生“超級個體”與“超級組織”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10月12日,在 “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創新人才教育與發展論壇暨清華MEM課程開放日” 活動上,360 集團創始人周鴻禕發表主題演講。作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讀創新領軍工程博士,他結合技術背景與企業實踐指出,人工智能正從大模型階段邁入智能體新階段,他強調智能體更像實習生、助理乃至虛擬員工,需用對待人的態度看待,預判其將讓個人成爲 “超級個體”、企業成爲 “超級組織”,發展前景比軟件大十倍,並提出企業 AI 轉型框架,爲智能體落地提供方法論。

“不能再把智能體當成簡單的軟件或工具。” 周鴻禕強調,“它更像是一位實習生、一位助理,甚至是一個可以獨立工作的虛擬員工,要用對待人的態度去對待它。”

他認爲,傳統大模型雖有強大知識儲備和語言能力,但缺乏真正“智力”,面對複雜任務無法慢思考、試錯與調整。而今年大模型領域推理能力提升、開源免費生態成熟、推理算力成本驟降三大突破,共同推動了智能體誕生。

“真正的智能不是回答問題,而是解決問題。” 周鴻禕舉例,面對 “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人類會分步驟思考、嘗試、修正,這種 “慢思考” 正是智能體核心能力 —— 通過強化學習與任務規劃,它能將目標拆解爲可執行路徑,在試錯中完成任務閉環。

更重要的是,智能體具備自主規劃、持續記憶、使用工具、分工協作四大類人特徵,使其跳出問答交互侷限,可主動調用專業工具、保存工作記憶,面對複雜任務時與其他智能體協同,交付完整成果。“讓一個員工既做設計又寫代碼還管財務,肯定幹不好。”周鴻禕比喻,“同理,一個智能體最好專注一個角色”,構建高效智能體系統的關鍵在於“角色扮演”與“組織管理”。

周鴻禕預言,智能體將重塑競爭力格局。未來每個人可擁有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 “賽博助理團”,7×24小時處理信息、撰寫報告、製作視頻、管理社交,個人由此升級爲“超級員工”“超級個體”。企業也將轉型 “超級組織”,“美國不少初創公司僅數十人,卻能創造千人團隊效益,祕密就在於智能體高效工作”。“軟件只提供工具,智能體能直接完成任務,既替代人力也替代軟件,正催生全新‘智能體經濟’。”

面對智能體變革,周鴻禕爲企業落地 AI 提出方法論框架:

第一,轉變認知:把智能體當“人”來用,明確角色定位。

第二,小切口切入:優先選擇流程明確、人力密集的崗位進行試點,如合同審覈、市場調研等。

第三,構建“虛擬團隊”:通過多智能體分工協作處理複雜任務。

第四,業務專家主導:由懂業務的骨幹設計流程,AI團隊提供技術支持。

第五,堅持“人在迴路”:關鍵決策保留人類監督,確保可控可管。

周鴻禕最後呼籲:“AI 不會淘汰人,但會淘汰不會使用 AI 的人。” 未來競爭力在於能否 “領導” 智能體團隊,建議高校開設“自然語言編程”等課程,培養 AI 協作能力的複合型管理人才。(古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