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樸解碼高通在華30年:以創新爲根,與中國共探AI、機器人新藍海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心月】9月24日,北京古北水鎮,2025驍龍峯會·中國如期舉行。這場高通首次在中國落地的大規模峯會,恰逢高通成立40週年、植根中國30週年及驍龍峯會10週年的三重特殊節點。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接受了環球網等媒體記者的採訪,圍繞30年在華髮展歷程、AI時代戰略佈局、多賽道拓展及行業變革應對等核心話題展開深入分享,勾勒出高通與中國產業鏈共生共贏的發展圖景。

三十年深耕:從通信迭代到全產業鏈共生

回溯高通在華30年的發展軌跡,孟樸將其定義爲“與中國通信產業同頻共振的成長史”。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通以參與中國從模擬通信向數字通信轉型的CDMA建設爲起點,正式開啓了與中國市場的深度綁定。不同於依賴“爆發性事件”的成長模式,高通的成功源於對“長期主義”的堅守——專注技術創新、堅持不與客戶競爭的原則,爲與中國產業鏈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G時代成爲高通在華髮展的重要里程碑。當時中國市場同時存在WCDMA、CDMA2000、TD-SCDMA三種技術制式,儘管外界熟知高通在CDMA2000領域的優勢,但高通不僅與三家運營商均建立合作,更成爲首家推出中國移動TD-SCDMA芯片的廠商,以實際行動支持產業發展。進入4G時代,高通攜手中國手機廠商完成從本土到全球的跨越;2018年,高通在北京與中國領先手機廠商共同發起“5G領航計劃”,目標在全球5G商用時實現中國品牌首發產品的全球覆蓋,這一目標最終順利達成。

在智能汽車領域,高通的佈局已延續20餘年。從早期通用汽車安吉星CDMA 1x車載網聯解決方案,到T-Box(車載無線終端),高通一直是該領域的主要供應商,高通的技術早已滲透汽車產業鏈。2020至2022年,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應用與智能網聯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迎來爆發,高通也在此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國速度”的獨特魅力——中國廠商推動新技術上車的週期可縮短至一年以內。既跟上了“中國速度”,又滿足了中國廠商多方面的要求,高通在過去近三年間,支持衆多中國汽車品牌推出超過210款車型,成爲智能座艙與艙駕融合領域的核心合作伙伴。

孟樸強調,30年來,高通始終以“產業基礎技術研發體系”定位自身,通過通用芯片的規模化供應實現技術普惠,這種商業模式也讓其與中國產業鏈形成了“客戶成功即自身成功”的共生關係。

AI與新賽道:端側核心與未來佈局

在此次峯會上,AI成爲貫穿全場的核心主線,而端側AI則被孟樸視爲高通技術落地的關鍵方向。高通早在數年前就強調終端側AI普及的重要性,如今這一理念已得到全球科技界的廣泛認同。在他看來,中國市場及產業鏈展現出的活力與競爭力,正是端側AI技術落地的優秀土壤——中國消費電子的快速迭代能力與對新應用場景的敏銳把握,與高通的技術研發形成良性互動,在落地中優化技術,再以更優技術反哺應用,形成正向循環。

具身智能(具身機器人)作爲AI領域的前沿方向,成爲此次峯會的關注焦點之一。孟樸透露,高通對該領域的佈局並非跟風熱點,早在2021年上海進博會就提出“5G+AI賦能千行百業”理念,並展示了咖啡拉花機器人、乒乓球機器人等應用演示。此次峯會邀請張亞勤院士與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參會,正是因爲二者在AI與具身機器人領域具有代表性,希望與中國領軍企業共同探索技術落地路徑。孟樸稱,幾乎所有研發汽車的企業都在佈局具身機器人,二者技術相通性極高,高通願跟隨產業一起探索芯片需求與應用場景。”

對於XR眼鏡、AI眼鏡等新興終端,孟樸表示高通推動XR領域的發展已經超過10年。目前“百鏡大戰”中的多數參與者均採用高通芯片。孟樸認爲,新終端品類初期,可基於現有主流芯片進行小的改動,以適配滿足需求,但隨着應用細分,專用芯片將成爲必然。高通已針對性推出AR、VR專用芯片及參考設計,未來將持續圍繞尺寸、功耗、散熱等核心痛點優化解決方案。

在工業領域,高通針對中國市場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徵,通過高通躍龍品牌推進精準佈局,推出集成NFC支持的定製化產品。高通還聯合合作伙伴,打造應用示範案例,曾經聯合中國電信、移遠通信等在蘇州通力電梯工廠落地5G全連接項目、在無錫實現急救車信息化等示範案例,同時梳理全球近200個行業應用案例供企業借鑑。“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衆多工廠面臨智能化升級需求。若能借助5G全連接與AI技術實現轉型,未來市場空間將十分可觀。”孟樸說。

談及未來最具爆發潛力的賽道,孟樸認爲機器人與AR/VR/AI眼鏡有望成爲繼智能手機後的下一代核心終端。這兩類產品未來有望達到“人手一個”的普及度,機器人將廣泛應用於家庭及各類場景,其市場規模未來可能等同甚至超過智能手機。孟樸稱,高通將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殺手級應用的誕生。

應對變革:創新、合與合作升級

面對全球半導體重構的大格局,孟樸在回應環球網提問時表示,高通更傾向於用“創新與合作”而非“鞏固優勢”來定義發展路徑。科技公司的進步源於持續挑戰自我與提升合作能力,全球化推動了高通這種水平賦能模式的出現,使得高通這種中小企業能夠突破、發展。

在AI算力競賽與數據安全監管趨嚴的雙重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合規發展成爲行業焦點。對此,孟樸強調,合規、可管理根植於高通的DNA,但AI發展需要更開放的心態。他以汽車領域的大模型應用爲例,終端側AI既要通過熟悉用戶習慣實現智能服務,又必須嚴守隱私邊界與安全機制,這種平衡需要在具體應用場景中動態協調。而高通在車規、手機芯片領域積累的安全可靠性經驗,將爲AI時代的合規發展提供支撐。

針對部分廠商自研芯片的行業趨勢,孟樸認爲這是市場發展的正常現象,高通已形成明確應對策略:一方面深化與安卓陣營廠商的合作,鞏固在手機領域的核心優勢;另一方面加速業務多元化,在汽車、IoT、XR、PC等領域擴大布局。他表示,即使沒有自研芯片,在商用芯片領域高通也有很多競爭者。所以,如何找到對客戶有價值的方案,提供好的技術和服務,纔是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於新興領域的市場競爭格局,孟樸認爲初期大量玩家湧入是好事——既印證了賽道價值,又能通過競爭加速技術突破。但從長期經濟規律來看,市場終將走向整合。GPU入門門檻不高,但要打造標準化、商業化的優質產品難度極大,企業競爭力最終將在應用落地中分化。他以3G時代WCDMA芯片研發爲例,當時全球衆多企業參與其中,最終通過市場篩選形成少數主導者格局,這一過程同樣適用於智能駕駛、眼鏡芯片等細分領域。

站在入華30年的節點回望,孟樸用“創新”與“合作”兩個關鍵詞概括高通的發展邏輯。孟樸表示,高通的商業模式從未改變,始終是技術賦能型公司,未來仍將堅持長期投資技術創新,與中國產業鏈共同探索AI、6G等下一代技術機遇。”他透露,隨着“朋友圈”越來越大,汽車領域在業務中的佔比也越來越高。高通的團隊架構與服務模式將持續優化,但以客戶爲中心、與中國市場共成長的核心方向不會改變。

此次驍龍峯會的舉辦,不僅是高通展示技術成果的窗口,更是其深化中國佈局的重要信號。正如孟樸所言,30年的合作只是起點,在AI與6G的時代浪潮中,高通與中國產業鏈的共同成長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