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秦耳】年初DeepSeek的騰空出世,點燃了市場及大衆對於熱情,人們在驚歎大模型智能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大模型如何真正賦能各行各業。隨後而來的Manus、Lovart等也徹底帶動了AI Agent的風潮,然而時至今日業界依然沒有找到匹配AI大模型能力的全民級應用。
不過,也有專家講到,對於AI大模型短期或無法實現全民應用的搭建,尋求面向B端的產業大模型應用或將是更好的選擇。帶着對AI應用的探尋,記者在探訪了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5WAIC),展館中能格鬥、會跳舞、能搬運的人形機器人,以及大模型、數字人、智能眼鏡等“黑科技”產品集中亮相,盡顯AI魅力與風采。針對產業大模型應用方面,記者也採訪到浪潮數字企業ERP產品部研究員韓慶旺,深入探討了產業大模型在應用層面的探索與突破。
“AI 大模型不是替代‘數字化’,而是成爲新的數字底座和智能應用引擎。”在談及產業大模型應用與以往 “企業數字化” 的異同,韓慶旺講到。
他認爲,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旨在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決策能力與資源配置效率。不同之處在於,傳統數字化解決的是 “流程跑得更快”,而 AI 大模型則可以解決“問題看得更清楚、判斷做得更準、決策能自動跑”,讓企業從通過數據看業務、做決策,走向自驅型的智能化做業務。
在如何更好利用大模型賦能方面,韓慶旺表示,浪潮海嶽大模型以智能體爲基座,是全面深度融合業務場景的企業級應用。與市面以生成、檢索爲主的通用大模型不同,它更強調業務智能化場景融合、合規可控和系統級集成。
“以浪潮海嶽財務智能體爲例,深度服務於大型企業級應用,並非獨立的 AI 工具,而是與 ERP 核心產品線深度融合,涵蓋司庫、財務、供應鏈、審計監管等核心行業場景,提供100多個面向單一任務的簡單智能體以及面向複雜場景的複雜智能體。”韓慶旺進一步解釋,通過智能體流程的編排,結合知識、數據圖譜模型的梳理,將點狀的AI能力串聯成開箱即用的智能場景,精準解決企業痛點,實現“降本、增效、控險、增值”四重價值。
據悉,浪潮海嶽基於浪潮海嶽大模型,宿主於浪潮海嶽軟件,構建了 “模型 + 場景 + 流程 + 知識 + 權限” 五位一體的企業 Agent 框架。這一框架已從 “工具輔助” 走向 “流程驅動、可執行的企業智能體系統”,實現了從模型能力到業務閉環的落地轉化,爲企業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數智化體系。
針對業界擔憂的通用大模型升級可能覆蓋其上一代搭建的 Agent、應用及模型這一問題,韓慶旺認爲,隨着通用大模型不斷進化,一些 “輕薄型” 智能應用確實存在被原生功能覆蓋的淘汰風險。但企業級 AI 應用要解決的並非“回答一個問題”,而是要嵌入業務流程、系統權限、數據邊界等諸多方面。
浪潮海嶽大模型在服務企業實際業務中,從應用落地場景出發,用AI技術重構浪潮海嶽軟件,不斷提升大模型應用質量,築牢數據和知識庫基礎,結合企業實際做好頂層設計和保障體系的建設,順應大模型之勢,充分結合AI的技術,聚焦具體特定場景搭建智能化應用,實現 “全流程智能協同 + 全模塊智能嵌入 + 全場景智能驅動”,推動大型企業從傳統數字化邁向智能化運營。
企業在實際發展需要的是“判別式AI+生成式AI”的複合AI能力,高質量數據決定AI應用上限。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需要構建數智底座以實現完成AI與企業應用之間的連接。當行業從“模型能力競賽”轉向“場景價值深耕”,那些真正打通判別式與生成式雙輪驅動、紮根企業數智底座的AI能力,終將在賦能產業的長期實踐中證明其不可替代性。這場變革的本質,是讓技術迴歸業務和場景的本源,在流程、權限與數據的複雜網絡中,生長出真正屬於智能時代的企業數字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