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支排球隊與111年時光:共寫台山“排球之鄉”傳奇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黎存根 實習生 李岑 通訊員 任海虹

第十五屆全運會的集結號已經吹響,粵港澳大灣區沉浸在深厚的“全民體育”氛圍中。

廣東江門台山,這座被排球熱浪“包裹”超過110年的城市,此時正以飽滿的熱情期待承辦本屆全運會的兩個項目——羣衆體育組的氣排球與競技體育組的男子成年組排球賽事。

全運會排球比賽落戶於此,有着特殊的因緣——常住人口約90萬的台山市,如今竟擁有3300支業餘排球隊,會打排球的羣衆有近50萬!一個多世紀以來,排球運動在這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早已深深刻進這一方水土的文化血脈當中。

從1914年華僑子弟將排球引入臺城,到1972年周恩來總理給予“全國排球半台山”的讚譽,再到三度承接全國運動會的排球類項目賽事,台山市用逾百年時光書寫了一部“排球之鄉”傳奇故事。

華僑推動,排球落地生根

排球運動1895年起源於美國,據體育史學家考證,這項運動很快在1905年傳入中國,廣州、香港成爲我國首先開展排球運動的地區。

特別是1913年第一屆遠東運動會舉行後,廣東籍的近代體育家、教育家許民輝等在廣州積極推廣排球競賽,短短一年中,已被不少青年學生、職員接受。廣州培英中學正是國內最早開展排球運動的學校之一,當時有不少台山籍華僑子弟在此就讀,他們也愛上了這項運動。

台山市排球文化研究者、長篇歷史小說《台山排球故事》作者岑向權告訴記者,1914年,排球運動正是通過在廣州讀書的華僑子弟傳到台山的。1915年至1916年,臺城譚氏學校(即現在的育英中學)以及四九下坪堡小學已在開展排球運動。1918年出版的《譚氏學校實錄》記載:“本校應世界之新潮流,遂組織排球隊……在牛牯臂(今臺城人民廣場)劃地爲場,分隊遊戲。城中各校,相互繼起。”

岑向權認爲,排球傳入台山帶有較大的偶然性,但這項體育運動對場地和設備有一定要求,它能夠在臺山廣泛開展,也有歷史的必然。因爲清末民初的台山,有華僑從海外寄回大量銀信,社會相對富足,但是日常運動娛樂項目缺乏。在海外辛苦耕耘的華僑,爲了不讓自己的子弟和鄉民染上“嫖賭飲吹”惡習,便鼓勵鄉民打排球。有的華僑購買排球和球網、設置球場、組織比賽,有的還出錢獎勵優勝者,“體育以強固民衆體魄”的風氣得以形成。在華僑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支持下,排球活動在臺山迅速普及,愛打排球、愛看球賽的人越來越多。

台山九人制排球代表性傳承人、台山排球運動學校校長黃耀武至今依然懷念小時候在農村和小夥伴打排球的經歷。那時候,他們對場地幾乎沒有要求,不僅曬穀場或村巷能成爲球場,一小塊平地甚至割完水稻的田裏都可以成爲球場。“豎兩根竹竿、拉一根稻草繩,甚至用碎布、紙張或稻草紮成球狀就能享受打排球的快樂了。這也是排球在臺山農村普及的重要原因。”

1919年春節,台山斗山鎮浮石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排球組織——華利磨學會(“華利磨”即英文Volleyball的台山話譯音)。台山幾乎每個村都有一支排球隊。當年,“能打的就上場,不能打的就觀戰。”浮石村委會副主任趙堅文介紹,一百多年過去了,雖然最早的那塊排球場早已不復存在,但浮石村中十支排球隊每年春節舉行三天三夜排球賽的傳統依然不變,熱情不減。

岑向權告訴記者,1928年,台山各排球隊參照廣州各體育會和高等院校排球比賽的規則,將賽事統一規定爲上場人數9人。這就是現在臺山“九人排球”賽制的由來,並延續至今。

到了20世紀30年代,台山幾乎“村村有排球場,村村有排球隊”,培養了大批排球名將和教練員。1931年秋,台山仁社體育會在臺城成立,入社運動員多達200多人。之後,仁社排球隊先後奪得縣運會、省運會的冠軍,威震全省。岑向權自豪地說,台山排球威名遠播,連當時在北方地區影響力很大的《北洋畫報》也在1933年出版的第19卷第939期中,刊登了《廣東全運會各縣聯合比賽女子排球冠軍之台山隊全體隊員合照》。

贏得讚譽,“全國排球半台山”

台山排球聞名全國,其輝煌被寫進了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歷史。

1927年8月,當時的台山縣排球隊代表中國參加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奪得冠軍。這是中國運動員奪得的第一項排球國際比賽冠軍。隨後,台山又代表中國在1930年和1934年的遠東運動會蟬聯冠軍,首次在國際排球比賽實現“三連冠”。

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11個單位排球邀請賽,台山男子排球隊所向無敵,獲得冠軍。《人民日報》爲此發表了《台山——排球之鄉》的通訊。岑向權對此印象深刻,該篇通訊描述當時的台山:“每當黃昏降臨的時候,在廣東省台山縣的海灘上、農村裏……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打排球。”從此,台山“排球之鄉”的美名傳遍全國。

同是1956年,我國參加世界排球錦標賽的排球隊12名隊員中,有8名台山人。1958年舉行全國甲級排球聯賽,12支男子排球隊149名隊員中,台山籍的球員佔了69名,幾乎佔了一半。

在老一輩台山排球迷心中,1958年7月5日是一個難以忘卻的日子:周恩來總理到台山視察,專程到燈光球場(現台山體育館)觀看了排球比賽,並親切接見比賽的球員和教練員。就在這一年,台山排球隊在全國乙級聯賽中,取得了輝煌戰績,晉升爲甲級隊,開創了縣級排球隊進入全國甲級隊的先例。1986年,台山成爲全國首批“體育先進縣”。

1972年4月9日,周總理在廣州二沙頭視察廣東省體工隊時說:“全國排球半台山,你們知道嗎?你們應該拿第一,要爲國家輸送人才。”

的確,台山走出了不少排球名人:新中國第一任國家男子排球隊教練馬杏修、第一屆國家男子排球隊隊長黃亨、國家一級教練馬煥南、主力國手黃榮傑等。馬杏修不僅爲祖國培養了不少體育人才,還著有《今後排球運動的方向》《中國排球裁判法》等理論著作。黃亨退役後任廣東青年男排教練時,帶領隊伍獲1958年全國排球乙級隊聯賽亞軍,建隊一年,便進入甲級隊行列……

黃耀武介紹,台山排球在實踐中創造出了一套以“矮仔打高佬”“快速、靈活、多變”的台山獨特的進攻技術,如四號位平拉技術,二、三號位快速低點配合進攻戰術,推動了當時全國排球技戰術的發展。

深入血脈,台山人人愛排球

今年8月25日,十五運會羣衆比賽氣排球項目決賽在江門台山落下帷幕。在5天的賽程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63支代表隊、623名運動員展開了巔峯對決。競技體育組的男子成年組排球項目,則將於11月8日至20日分別在新寧體育館和台山體育館舉辦。

一直以來,國內、國際賽事盛會頻繁亮相臺山,本次賽事其實已是台山第三次承辦全運會的排球類項目比賽。

赫赫有名的中國女排與台山也結下深厚情誼。1983年,中國女排在取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後,時任主教練袁偉民帶領助理教練鄧若曾,與主力隊員郎平、張蓉芳等首次來到台山,參加台山市第二屆“振興杯”排球賽,後來還曾多次蒞臨這項賽事。2002年至2008年,中國女排連續7年到台山進行“性別大戰”——即與台山男排進行公開訓練比賽,場場座無虛席。

據統計,台山市常住人口約90萬,現擁有3300支業餘排球隊,會打排球的羣衆近50萬,經常參加排球項目活動的市民有近35萬。在臺山,還有數量極其龐大的排球訓練館、排球燈光球場、室外球場,總數超2000個。

就算是街頭娛樂賽,氣勢也絲毫不輸正式比賽。“我每週必須打三四場排球,不打就渾身不自在。”丘清君是台山九人制排球的代表性傳承人,排球已經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爲此還建立了數百人的球友羣。

台山每年都迎來衆多排球盛事,受到市民遊客歡迎。僅2024年-2025年,台山僑鄉男子九人排球聯賽(僑VA),就吸引超過100支隊伍報名參賽,舉辦比賽360場,共吸引70萬人線下觀看,直播觀看量超200萬人次。丘清君透露,2025年11月初,台山將舉行寧陽懇親會,屆時來自台山、香港、澳門和美國的5支排球隊也將上演精彩的九人排球友誼賽事。

更讓台山人難忘的是,每年春節期間,當地各鎮街都會舉行排球賽。打排球、看排球成爲台山的“專屬年味”。

相比巔峯時期“全國排球半台山”“無臺不成排”的美譽,如今的台山排球優勢已不及從前,但依然是爲國家輸送排球人才的重鎮。在臺山排球運動學校(以下簡稱“台山排校”)的訓練場,常常看到這樣的景象:這邊,重複着墊球動作,專注而認真;那邊,網前的扣殺訓練正酣,助跑、起跳、揮臂,一連串動作如行雲流水;角落裏,還有人在反覆對牆接球,一刻也不鬆懈。

創辦於1956年的台山排校,曾爲多個省市輸送了大量的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人才。在學校的榮譽館裏,存放着大大小小的幾十座獎盃,還有掛滿牆壁的錦旗獎狀,記載着輝煌與榮耀。學校多次獲評“全國排球高水平後備人才培訓基地”,這樣“高規格”的縣一級運動學校,放眼全國都實屬罕見。

薪火相傳,以拼搏延續榮光

在今年9月落幕的2025-2026全國青少年排球聯賽暨中學生排球區域聯賽第一階段省級聯賽(廣東賽區)中,台山排校男子隊榮登冠軍,女子隊獲第四名,教練員馬子文被評爲最佳教練。馬子文也是台山排校培養的職業運動員,曾獲得全國排球大獎賽季軍榮譽。如今作爲教練,他紮根於基層,克服困難,希望學生隊員們能“像玉一樣雕刻成才,人生多一條出路”。他坦承,目前臺山球員在身高方面沒有優勢,“只能在細節中下苦功,技術比別人好,才能跟他人抗衡。台山培養的很多球員能在省級隊勝任球隊‘自由人’位置,就是因爲技術全面,這是我們的優勢。”讓人欣喜的是,通過不斷比賽鍛鍊,年少的隊員也在不斷成長。

今年16歲的區家康,平時打“自由人”位置,他作爲男子一隊成員已經多次參加重大比賽並取得好成績。相比同齡人,他多了一份穩重和自信,對自己的未來也有着清晰目標:“目前要先鞏固提升好自己的技術,希望能衝進省隊。”

9月的比賽中,台山排校女子一隊的李炎琳被評爲最佳副攻球員。17歲的她,平時很靦腆,但說起排球就很來勁。她曾和別人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們在公共球場訓練,一位老婆婆在我們旁邊回憶她年輕時打排球的故事,眼裏都是光。那一刻,我感覺排球真的融入了台山人的DNA,這是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文化傳承。”

除了台山排校,台山市中小學中的近40所“排球傳統學校”也建立了一整套校園排球競賽體系,每個班級、年級、學校都有自己的排球隊,每年學校都會組織排球比賽,優秀的隊伍還會參加省市、地區的各種聯賽。台山一中的兩名選手,更是在2022年第19屆世界中學生夏季運動會沙灘排球賽上,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這頂“排球之鄉”的桂冠,有望在年輕一代的手中不斷被傳承、擦亮。

訪談

借力創新,讓“排球之鄉”再次閃亮

杜曉旭 (五邑大學體育部副教授)

羊城晚報: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讓台山成爲排球之鄉?

杜曉旭:台山排球之鄉的形成,是特定歷史時期、華僑文化與國家發展交織的產物,它的“生長土壤”有層次性和時代性。

從表層看,羣衆基礎是關鍵。作爲團隊協作的運動,排球符合了羣衆體育娛樂和團結鄉親的需求,加上對場地要求不高,因此它在民間紮根極快,幾乎“村村有排球場”,排球慢慢成了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後來才能形成“全國排球半台山”的盛況。

再往中層看,這和僑鄉社會結構、開放觀念分不開。當時華僑的經濟捐獻、社團組織,爲當地排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深層來講,還和時代精神、民族認同有關。近代“體育救國”思潮盛行,排球剛好和這一理念契合。1949年後,國家體委把台山排球納入專業體系,形成 “羣衆育人才,人才興運動”的正向循環,這才讓它真正“紮下根”。

羊城晚報:台山排球當下的影響力已不如以前,如何改變這一趨勢?

杜曉旭:首先要“借力”。全運會排球比賽項目在臺山舉行,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看到台山排球的風采。加上現在全國多地的“村超”“村BA”“省超”等全民運動熱潮熱度高,藉助這個強勁勢頭更容易吸引各方關注,將台山排球之鄉的影響力擴大。同時還要邀請更多華僑華人回到台山比賽,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把台山排球賽事推出去。

其次是“聯合”。雖然台山“僑VA”等高水平賽事已經成爲“排球之鄉”的新名片,但單打獨鬥是不行的,聯合起來才能做強、做大。接下來,台山還可以從“村賽”“僑VA”升級,先從江門全市聯賽逐步擴大到廣東省聯賽,甚至粵港澳、粵瓊港澳聯賽,這樣才能形成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特色品牌賽事。

還要做好“融合”。要把台山排球賽事和僑鄉旅遊、特色農產品結合推廣形成產業鏈,用“跟着賽事去旅行”的思路助力台山排球走向創新融合發展之路,不僅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還促進農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當然,仍然需要注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台山排校和特色學校可與更多高校聯繫建立“青少年培養—高校輸送”的體系,讓台山排球的傳承真正有保障。

延伸

台山“九人制排球”入選省級非遺

在排球運動的初創時期,歐美地區規定上場運動員每隊爲6人。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賽都是採用六人制比賽。

當排球運動傳到亞洲時,規則尚不完備。當時亞洲各國室內運動場館遠不如美國,先期是在室外開展十六人制排球。亞洲前三屆遠東運動會的排球比賽都是採用十六人制比賽。1919年之後,比賽規則有了較大修改,十六人制改爲十二人制。1927年十二人制又改爲九人制,一直延續到1949年。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

1949年後,爲了適應國際比賽的需要,體育界開始學六人制排球技術和比賽規則。1951年前後,我國全面推廣六人制排球,但廣東臺山和海南文昌兩縣則一直堅持九人制,全國也只有這兩個地方保留得好,算是“逆勢傳承”。

杜曉旭介紹,九人制是台山排球本土化的核心標誌。台山人對九人排球運動情有獨鍾,把這項瀕臨失傳的運動形式保留至今,併成爲台山地區深受羣衆喜愛的一項羣衆性體育運動。

相比六人制,九人制的來回球次數更多,救球、發球等技巧性更突出,因此觀賞性更高;而且對身高、力量要求低,門檻也低,更考驗基本功和團隊協作,不像六人制身體對抗性那麼強,這也是它能貼近普通民衆的原因。可以說,台山排球就是一個“國外傳過來、本土化再創造的過程”,它結合本地人的身體條件,調整了技術側重。

華僑還把台山九人制排球帶到了海外。1937年在美國波士頓舉辦了首屆北美洲華人排球公開賽,旨在發揚中華民族體育精神;2024年,這項賽事已舉辦到第79屆,參賽運動員逾2000名,隊伍過百支,幾乎覆蓋美國、加拿大各州。

2022年,台山九人排球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爲了做好九人制排球的傳承發展,近年來,台山市積極組織舉辦相關比賽,台山僑鄉男子九人排球聯賽(僑VA)入選國家級《首批羣衆“三大球”精品賽事案例》,台山排球賽事品牌邁上了新的臺階。該市還通過創作歌曲《全國排球半台山》、編寫《台山九人排球競賽方法》、引進排球影視作品等,加大臺山體育名人的事蹟宣傳,講好台山排球的傳奇故事,傳承和發展台山排球文化。當地正在規劃建設臺山市排球文化博物館,進一步擦亮 “排球之鄉”金字品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