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檢報告上出現“頸動脈斑塊”的字樣,許多中老年人的心頭都會爲之一緊——它是引發腦卒中的元兇之一。你知道嗎?40歲以上人羣中,約三分之一可發現頸動脈斑塊,而60歲以後的比例則接近一半。
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血管外科餘波教授指出,“頸動脈斑塊從形成到中風發生是一個漸進的比較長的過程,早期不用太擔心;但如果長期不注意,就可能引發腦血管栓塞,引起腦梗。”

“沒症狀”更危險
餘波教授在華山醫院、浦東醫院都有門診,他經常碰到兩種極端情況——要麼過度恐慌,要麼完全忽視。
一位六十出頭的男性患者,三年前體檢就發現了頸動脈輕度斑塊,厚度約2毫米。當時醫生建議他控制血脂、定期複查,但他自覺身體無恙,並未堅持。一年後,他出現過一次說話不清和手腳發麻,幾分鐘後症狀緩解,他再次放鬆了警惕。不久後,他突然起牀時口角歪斜、肢體無力,發生了腦梗。
檢查結果顯示:曾經的輕度斑塊已發展爲接近90%的嚴重狹窄,並伴有斑塊破裂。
“這類病人不少見。沒症狀不代表沒風險。如果能在斑塊還小的時候就規範用藥、控制三高、規律複查,很多腦卒中是可以避免的。”餘波感慨道。
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大部分斑塊早期沒有症狀,但隨着斑塊內脂質沉積增多,斑塊增厚,就會導致頸動脈管腔變窄。狹窄的頸動脈斑塊會導致腦缺血發生,斑塊狹窄形成的血栓栓子或斑塊本身破裂脫離,就可能引發腦血管栓塞,引起腦梗。
“這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我們遇到過30多歲的年輕工程師,因長期熬夜、外賣飲食出現70%狹窄。”餘波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肥胖、作息紊亂都是主要風險因素。

斑塊能逆轉嗎?
斑塊形成後,還能不能逆轉?“首先要明確——斑塊一旦形成,並不是都能逆轉。”餘波解答,“如果長期不控制血脂、血壓、不注意生活方式,大多數斑塊會逐漸增厚、變硬,甚至鈣化,這時想‘逆轉’就非常困難。而早期、以脂質沉積爲主的軟斑塊,是有機會逆轉的。”也確實有患者通過規範治療,斑塊厚度明顯減小,血流得到改善。因此,斑塊可逆的前提,是自己要“先動起來”。
具體來說,需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堅持服用他汀類降脂藥物,把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目標範圍(最好低於1.8 mmol/L,高危患者建議<1.4 mmol/L);
第二,合理飲食,少油少鹽,多喫深海魚、蔬菜和豆製品;
第三,規律運動。很多人只靠喫藥不運動,其實效果會打折扣。規律的有氧鍛鍊,比如快走、騎行、游泳,不僅能改善代謝,還能提升血管彈性。
另外,餘波教授特別提醒,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一些所謂的“活血化瘀”“通絡清斑”的保健藥品能有效治療或消除頸動脈斑塊。如果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不要盲目服藥,最正確的做法是到正規醫院的血管外科就診,醫生會根據斑塊的性質和狹窄程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的患者,往往會陷入焦慮。餘波表示,早期的斑塊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穩定。要注意飲食結構,少油少鹽,多喫蔬菜、水果、全穀物,同時堅持規律運動,比如快走、游泳、騎行等,大多數人的斑塊都不會明顯進展。
如果患者同時存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者有吸菸史、家族史等危險因素,那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服藥。需要指出,斑塊並不能靠藥“喫掉”。實際上,藥物的主要作用是穩定斑塊、防止惡化或脫落。

新技術有望控制術中栓塞風險
當頸動脈出現中重度狹窄,或者已經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等症狀時,就需要考慮外科干預。外科治療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頸動脈斑塊切除術,也就是通過外科手術把斑塊整體切除;另一種是微創的介入支架成形術,通過放置支架撐開血管,讓血流重新通暢。
目前,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在操作過程中,始終存在斑塊脫落導致術中栓塞的風險,這是臨牀關注的重點問題。針對這一挑戰,華山-浦東血管外科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經皮頸動脈穿刺雙球囊逆流腦保護系統並應用於臨牀。該技術的設計思路,是在手術中通過經皮頸動脈穿刺,建立一套逆流腦保護系統。這樣,即便有斑塊碎片脫落,也能被有效攔截,從而爲大腦提供保護。不久前,餘波教授就在頸動脈腦血管狹窄5G手術直播全國專家演示會(第18屆華山頸動脈外科論壇)上演示了該手術。

從操作上看,這一方法採用頸動脈直接入路,路徑較短,有助於提高操作的精準度和可控性。“截至目前,我們已在四十多例複雜頸動脈病變患者中初步應用該技術,特別是在頸動脈多節段狹窄或閉塞的病例中,觀察到其有助於控制術中栓塞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餘波說。
來源 |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