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7日)是立冬節氣,標誌着冬季正式開始。立冬後日照時間漸短,寒意漸濃,流感、肺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隨之上升。
不少人會選擇在初冬提前進補,還有人會使用含有多種中藥材的“膏方”,擔心不補身體抵抗力就會下降。
冬季有哪些常見傳染病?
“膏方”適合所有人嗎?
如何健康運動?
一文了解
↓↓↓
這兩類傳染病
進入高發期
冬季流行的傳染病主要包括兩大類: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
流感:
症狀特點是“急、重、全身”,往往起病急,出現高熱、咽痛,體溫常見38℃以上,全身肌肉痠痛症狀明顯,同時伴有畏寒、頭痛、極度乏力等。嚴重時可引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併發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導致兒童,特別是1歲以內嬰幼兒冬季住院的主要病毒之一,其典型症狀是喘息、氣促,家長需高度警惕。
肺炎支原體:冬季常見的一種病原體,可以引起咳嗽、發熱,嚴重時可發展成肺炎。
腸道傳染病
手足口病:主要症狀是發熱,口腔、手部、足部、臀部出現紅色皰疹或疙瘩一樣的疹子。
病毒性胃腸炎:屬於傳染性較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爲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症狀。
預防這些傳染病,核心是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羣。可提前接種相關疫苗,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風,前往人羣密集的公共場所時佩戴好口罩,加強個人防護。
除了預防疾病外,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昨日(11月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時令節氣與健康(立冬)有關情況時提到,冬季進補是古人的傳統智慧,但是冬補不等於蠻補,民間流行的“膏方”也不是人人適合。
“膏方”進補
這些人不適合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齊文升介紹,“膏方”是中醫的八種劑型之一,由十幾味或者幾十味中藥經過長時間的煎制,收汁以後加入膠類或者蜂蜜類物質,製成的半固體膏狀物。
但“膏方”不是萬能補劑,臨牀上一般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確認使用什麼樣的“膏方”。以下這幾類人羣,服用“膏方”要謹慎:
體質溼熱人羣
特點是形體肥胖、口乾口苦、心煩急躁,或者大便乾燥、黏滯或者舌紅、苔黃膩,如果使用“膏方”進補,可能會加重原本溼熱的體質。
急性感染的患者
在感冒發燒或者有肺炎、有膽囊炎、急性胃腸炎等急性感染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自行進補“膏方”可能會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
“膏方”一般含糖,糖尿病患者儘量不要服用。
此外,像阿膠、熟地、黃精等補品不易消化,平時消化不良的人大量進補容易導致腹脹和食慾不振,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適量食用。
除了科學進補,運動也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式。但是冬季天氣寒冷,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進行鍛鍊。
冬季鍛鍊
別“大汗淋漓”
冬季運動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宜緩不宜猛
冬季關節僵硬、肌肉彈性下降,貿然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拉傷或扭傷。建議以中低強度有氧運動爲主,如快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在運動前要先熱身5–10分鐘,循序漸進,避免突然“發力過猛”。活動肩頸、膝踝關節,做些小幅度拉伸,可有效預防運動損傷。運動後要有5-10分鐘整理運動,幫助肌肉放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運動不必追求“大汗淋漓”,只要做到微微出汗、身體發熱、呼吸加快的程度,就能收穫健康效益。
▶宜暖不宜寒
冬季晨起氣溫低,空氣溼度大,容易刺激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統,尤其對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不利。
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升高後再外出鍛鍊,最佳時段是上午9點到11點,或下午3點到5點。若遇到雨雪或空氣質量不佳的天氣,應儘量避免戶外運動,可選擇在室內進行跳繩、原地踏步、健身操等項目,確保安全。
▶宜護不宜露
提倡“洋蔥式穿衣法”(內層穿吸溼排汗的貼身衣物,中層加毛衣或抓絨保暖,外層穿防風防水的外套)。運動過程中可根據體感適時增減衣物,防止出汗後受涼。
國家應急廣播提醒
立冬後天氣漸寒
多種傳染病進入高發期
外出注意加強防護
不盲目進補
堅持科學運動
祝願大家 平安健康過冬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綜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陝西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