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高血壓病一向被視爲“老年病”,與年輕人無關。然而實際上,目前高血壓患病人羣不僅日趨年輕化,更需要警惕腎病!
不疼不癢不出聲
19歲的小東(化名)今年剛到杭州讀大學,還沒有來得及體驗大學生活,卻住進了醫院……
今年剛開學不久的小東,參加了學校的入學體檢。然而,就是這次體檢,發現了他身體的“祕密”。平時沒有感覺到任何不適的小東,收縮壓和舒張壓高達195/140mmHg!
正常成人血壓應該是收縮壓(高壓)90~139 mmHg、舒張壓(低壓) 60~89 mmHg,脈壓差爲 30~40 mmHg,高於這個範圍就是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低於這個範圍就是低血壓。
顯然,小東的血壓遠遠高於正常值。長期高血壓假如未得到有效控制,會對血管和人體多個器官造成持續性損害,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四個器官就是心、腎、眼、腦。
在學校的建議下,小東繼續接受了一系列的檢查,但並未發現異常。這樣的結果未能讓小東就感到安心,他決定到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獲得更爲全面的診斷。
高血壓,腎臟損傷的第一道警示燈!
“你的高血壓並不是原發的!”果然,來到醫院後,市一醫院心內科立刻察覺到了異常,小東的常規檢查之所以找不到端倪,很可能是因爲繼發性高血壓。經過入院後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以及腎內科副主任醫師魏偉會診,小東最後明確診斷:腎炎繼發性高血壓。
慢性腎病之所以危險,就在於它的“沉默”:不疼、不癢、不出聲,卻在悄悄損耗腎功能。腎臟不像心臟那樣“叫得響”,但一旦功能受損,往往很難逆轉,甚至逐步發展到終末期腎病,最終需要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好在發現及時,小東的其他臟器並未發生損傷,在經過腎內科的對症治療後,他的血壓已經恢復正常,迴歸到了校園生活,後期仍需要嚴格控制血壓,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
並非所有高血壓都是“原發性”!
魏偉表示,約5%~10%的高血壓患者屬於“繼發性高血壓”,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壓升高。它的特點是發病羣體年輕,病情發展比常見於老年人的原發性高血壓迅猛。
這類患者當中,多數爲年輕患者,並且無頭暈、頭痛等典型不適,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血壓超標,因此極易被忽視,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實際上如果給予及時有效地治療,繼發性高血壓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他提醒廣大年輕人,切不可因無症狀而掉以輕心!在臨牀工作中,他遇到過不少年輕高血壓患者,因爲沒有症狀不重視、不干預,等到醫院就診時,已經發展成尿毒症,不得不終身透析或換腎。這類人羣建議要定期監測血壓,務必遵醫囑規範用藥、限鹽減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如何早發現、早預防?
預防腎病,其實就像照顧一棵樹,要從根上做起。在腎臟真正“出毛病”之前,你完全有機會讓它少受傷、甚至不受傷。這就需要你從兩個層面入手:一種是“別讓它生病”,另一種是“早點發現苗頭”。
別讓它生病
首先是“別讓它生病”——也被稱爲“一級預防”。我們都知道,高鹽飲食會升高血壓,而高血壓是損害腎臟最主要的“慢性殺手”。糖尿病也是一樣,血糖控制不當會讓腎小球承受過多負擔,時間久了便撐不住。
因此,少喫鹹,多喝水,控制體重,適度運動,保持血壓和血糖平穩。如果你是單腎人羣(比如做過腎臟手術、先天只有一個腎),那更要保護好這僅剩的一顆“生命過濾器”,飲食不要太重口,儘量避免高蛋白攝入。
早發現、早干預
但光靠預防還不夠,因爲慢性腎病很多時候是在“無聲中”悄然發生的。這時,“二級預防”就顯得尤其重要——也就是早發現、早干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定期做個“血+尿”的組合檢查。查查血肌酐、估算一下腎小球濾過率(eGFR),再做個尿白蛋白檢測。
健康不容僥倖
身體發出的每一個信號
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來源:FM93記者王桔 通訊員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