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20例!寧波人最近千萬當心,別被“偷襲”了!

寧波近期驟然降溫,心腦血管疾病又到了高發季節。據北侖區人民醫院(浙大一院北侖分院)統計,僅三天時間該院就收治了20餘例腦卒中患者。哪些壞習慣更容易發生腦梗?不妨聽聽醫生的建議。

冷空氣爲何會“繃緊”腦血管?

72歲的王阿婆(化名)就是在此次降溫中倒下的。

發病當天傍晚,她剛買完菜,回家路上突然頭暈得站不穩,右側手腳瞬間沒了力氣,想呼救卻含混不清。察覺到異常的兒子趕緊扶住她,看着母親嘴角微微歪斜的樣子,心裏一緊,立刻撥打了120。

王阿婆被緊急送到北侖區人民醫院時,已處於昏迷不醒,呼之不應的狀態。頭顱CT檢查顯示顱內存在大面積出血,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神經外科團隊閱片後評估,出血量已達上百毫升。待急診完善頭顱CTA排除顱內血管畸形等特殊情況後,王阿婆被緊急送入手術室,在醫護團隊的默契配合下,手術順利完成,生命體徵平穩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目前正在康復中。

出血性腦卒中

低溫對血管的刺激是直接且劇烈的。”神經外科胡均安副主任醫師解釋,人體血管就像“有彈性的橡皮筋”,遇到低溫會本能收縮、痙攣,這會直接導致血壓升高,若血管本身有硬化、斑塊等問題,收縮時容易引發出血或缺血,進而誘發腦卒中

同時,低溫還會讓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動速度變慢,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尤其是老年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羣,血管彈性差、調節能力弱,面對氣溫驟降時,身體難以及時適應,風險比普通人羣高出不少。

這些壞習慣讓腦梗找上年輕人

胡均安提到,在接診的患者中,腦梗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這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極大的關係

高鹽、高糖、高脂飲食會持續損害血管內皮,是腦梗年輕化的重要推手。有研究表明,每日少喫3克鹽,腦梗風險可降低20%。另有研究顯示,吸菸者發生卒中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3.5倍。

建議成人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克,少喫加工肉和醃製食品。控制糖和精製碳水攝入,預防肥胖與糖尿病。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奶油、肥肉),從源頭控血脂。積極戒菸,必要時通過藥物或行爲干預科學戒菸。

此外,久坐會減慢血液循環,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風險。既往研究顯示,每日靜坐超過8小時的人,腦梗發生風險可升高20%。建議白天每小時起身活動3-5分鐘,常踮腳、勾腳尖,促進靜脈血迴流。每週保持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有助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腦供血。

“身體長期缺水,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減慢、腦灌注不足。既往研究顯示,脫水可使腦梗風險增加近2倍。”胡均安強調,建議晨起喝一杯溫水,白天和運動後也要及時補充水分。日常飲水量可以參考“體重(公斤)×30”的公式來計算。一般來說,成年健康男性每日需飲水1700毫升,健康女性每日飲水1500毫升。

神經外科團隊正在實施手術

這份“腦血管保暖指南”請收好

針對降溫後的腦血管防護,醫生結合臨牀經驗,還給出了幾點實用建議:

高危人羣務必“藥不能停”。老年人、“三高”患者、有腦血管疾病史的人羣,是寒潮中最需重點保護的對象。務必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或預防血栓的藥物,切勿因“感覺身體沒事”就擅自停藥,血壓、血糖的突然波動,比低溫本身更易誘發危險。

科學保暖,重點護好“血管密集區”。保暖不是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精準保護頭部、頸部、手部等血管豐富的部位:出門時戴帽子、圍圍巾,避免冷風直吹頸部,尤其是避免從溫暖室內突然走到寒冷戶外,可先在門口適應1-2分鐘再出門。

勤監測、早預警,別忽視小信號。降溫期間,建議“三高”人羣每天早晚各測一次血壓,記錄波動情況;若出現頭暈、頭痛(尤其是單側頭痛)、肢體麻木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視物模糊等症狀,哪怕症狀短暫消失,也要立即就醫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陸麒雯 通訊員 楊夢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