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維生素D3有害添加劑超標40倍”“覆蓋90%家庭”“含工業垃圾”……近期,一系列關於“毒維生素”的謠言在網絡平臺蔓延,引發家長羣體恐慌。
謠言產業鏈與營銷“套路”
在網絡平臺,一些營銷號通過製造維生素恐慌來吸引流量,已形成固定模式。他們慣用“毒維生素”“工業垃圾”等駭人聽聞的標題,配以僞造的權威媒體報道和虛假數據,甚至使用移花接木的患兒照片製造視覺衝擊。此類內容通常通過視頻結尾、評論區、賬號ID或頭像等渠道引流推薦所謂“安全產品”,完成從傳播謠言到營銷變現的閉環。
此類營銷手段不僅存在於社交媒體,在直播電商領域也屢見不鮮。一些主播利用家長“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渲染“再不重視就晚了”的焦慮。
2025年3月,媒體調查發現,直播間中宣傳的增高“神藥”實際上只是普通的運動營養食品。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盧鼎亮表示,若主播隱瞞產品實際功能或誇大效果,導致消費者基於錯誤信息購買,則涉及對知情權的侵害。
如何識破保健品市場亂象
多位消費者反映在藥店遭遇“維生素刺客”——在導購引導下購買高價維生素。記者走訪發現,幾元錢的維生素B1片、B6片、維生素C片等被放在貨架最底層落滿灰塵,而動輒138元、158元的高價複合維生素B片卻放在最顯眼的貨架中間層。一名藥店店員透露,保健品的毛利遠高於藥品,賣出一瓶保健品的提成能抵得上賣幾十瓶普通維生素。
面對維生素謠言與市場亂象,消費者應建立科學認知。專家表示:無論價格高低,藥品與保健品的維生素分子結構和基礎功能相同,均可滿足人體基本維生素需求。
針對網絡廣告亂象,市場監管部門已採取行動。2025年10月16日,市場監管總局公佈了10件互聯網違法廣告典型案例。在這些案例中,包括利用AI技術生成併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爲,以及宣稱普通食品具有療效,發佈未經審查的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等。
消費者如何辨別維生素謠言
專家建議查看信息源是否來自正規機構,警惕過度渲染恐慌的內容,不輕信所謂“安全產品榜單”。遇到可疑信息,可通過官方渠道覈實。對於維生素補充,應諮詢專業醫生或藥師,根據個人情況合理選擇,不盲目跟風網絡推薦。
來源:“北京網絡舉報”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