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重陽” 百年一遇,今年是個極寒冷冬?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我們迎來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登高節、敬老節,是我國慶祝豐收、祈福長壽,表達對老人尊敬與愛護的節日。

今年的重陽非比尋常,重陽遇靈蛇,本就是小龍獻瑞之年,又是雙春閏六月,象徵着雙倍的福運和吉祥,因此被稱爲是百年一遇的“晚重陽”,還有兩大特點與往年大不相同。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晚重陽”

都說今年重陽百年一遇,與往年相比有啥不一般?

第一大特點:今年是 “晚重陽”

“早重陽”與“晚重陽”:通常指的是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在公曆日期上出現的早晚。一般來說,其出現在公曆的上旬或中旬,而今年則趕到了10月29日,較往年晚了不少,屬於晚重陽。

還有一種說法是看其與霜降交節的先後,在霜降前爲早,在交節之後則爲晚,而今年是在霜降交節以後,也屬於晚重陽的範疇。

民間有“早重陽暖烘烘,晚重陽凍死牛”“晚重陽鵝毛大雪,早重陽單衣過冬”“早重陽三九穿單,晚重陽十欄九空”的講法,意思是說,如果當年是“早重陽”的話,那麼按照老祖宗總結的經驗,當年的冬天可能是個暖冬,降雪會比較少;反之,如果當年的重陽節是“晚重陽”的話,則可能預示着當年是個寒冬,降雪可能會比較多。

第二大特點:今年重陽在霜降後

今年的重陽節在10月29日,是霜降節氣之後。有俗語“霜降連重陽,大雪滿山崗”“重陽霜降中,冬寒冷到狂”,說的正是重陽節與二十四節氣“霜降”相逢的年景。

今年便是如此:霜降節氣始於10月23日,而重陽節則在10月29日,也就是今年的重陽節正處於霜降節氣的第七天。相比之下,有的年份重陽節會落在秋分節氣,那時秋意初顯;有的則在寒露節氣,已是深秋寒重;而像今年這樣,重陽節深陷於霜降節氣之中,則預示着天氣將加速轉寒。

老祖宗的經驗認爲,如果重陽節時已值霜降,說明冷空氣來得早,寒氣根基深,那麼緊隨其後的冬天就很可能更爲寒冷。

還有“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重陽一日淋,今冬雪不缺”“雨淋重陽節,正月初一雪打燈”等相關諺語,意思是說重陽節這一天如果下雨了,則預示着今年冬天下雪比較多,春節也將會比較寒冷。

當然,氣候本就無常,且今夕不同往日,所以古老智慧只作參考,我們應該隨時關注天氣變化,靈活調整,避免受寒。

重陽溯源:爲何“九九”爲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山嶽崇拜與豐收祭儀,在先秦已初見端倪,於西漢逐漸普及,至唐宋達到鼎盛,最終綿延千年成爲全民性節日。其名稱的由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 “數” 的哲學密不可分——《易經》將“九”定爲陽數,農曆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 “重陽”,也叫 “重九”。

古人認爲“九九”與“久久”諧音,寓意着長壽安康、萬事綿長,加之秋季是收穫的季節,此時舉行慶典既有感恩自然的意味,也暗含對生命延續的期盼。從最初的祭祀祈福,到後來融入詩詞文化與倫理觀念,重陽節的內涵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成爲兼具自然崇拜與人文關懷的重要節日。

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

讓我們在重陽節這一天

一同欣賞秋日美景,敬老,惜時光

來 源丨羊城晚報、大象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