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年技藝遇上青春力量

傳承裏見創新,熱愛中顯擔當,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總是有年輕的血液注入其中。

指尖上的時光修復師——

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青銅器修復室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00後文物修復師趙明輝弓着腰,穩穩握住一把銼刀,小心打磨着面前的青銅器物。

“每一塊碎片都要反覆調整多次,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精細活’。”趙明輝說,“文物修復既要磨技藝,更要磨耐性。”

初中畢業後,趙明輝被《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深深吸引,毅然選擇了“家人說太冷門”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他說:“我常想,古代的工匠真的很了不起,用那麼簡陋的工具就可以做出這麼偉大的作品。而我有幸將它們還原,也有一脈相承的匠心。”

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金色海昏展廳,趙明輝指出了他修復的第一件完整器物——劉賀墓主槨室出土的龍首青銅盒。看到遊客們圍着龍首青銅盒拍照,感嘆器物的精美,一股從未有過的自豪感在趙明輝心中升騰:“自己修的文物能展出,讓大家看見,特別有成就感。”

針線裏的文化新生——

00後服裝設計師張子晨從沒想過,大學時與漢服的一次邂逅,讓她從此與這個行業難捨難分。

2023年暑假,在大學裏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張子晨回到老家山東菏澤曹縣。聽聞縣裏的有愛共創基地舉辦大學生體驗漢服活動,張子晨和朋友們興沖沖而去,沒想到人頭攢動,“原來這麼多年輕人喜歡漢服。”張子晨說。

那時,有愛共創基地漢服產業剛起步,急需設計師。經過一番瞭解,3個月後,張子晨下定決心來此實習並就業。

漢服設計與時裝設計有所不同,張子晨也在慢慢摸索學習,她因此迷上了逛博物館,得空就研究古裝圖案、傳統色、中國圖案史等,力求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其中,她設計的一款帶有香味的“盛世牡丹”馬面裙,一經亮相,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她將牡丹與花燈元素、扇子元素相結合,牡丹花瓣線條豐滿,脈絡流暢,即使是錯綜複雜的花枝,也很有畫面感,喜鵲飛躍其中,生動優美且又富有變化,主次分明。

這次設計的馬面裙還採用了創新工藝,生產布料時,使用了植物香氛鎖定技術,因此帶有一種植物香氛。“傳統紋樣不是博物館裏的標本。”這位00後設計師從曹縣漢服產業帶成長起來,卻總想着打破常規。這款香味馬面裙還做了歐美版本,更符合國際友人的身材,讓他們也可以穿上漢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高臺上的獅舞傳承——

在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博物館北廣場上,13條板凳橫豎交替疊放着。每兩條一層,最頂端一條板凳,搭建起一個7層的“高塔”。21歲舞獅少年柴博宇身手敏捷,在塔內翻轉攀爬,逗引兩隻“大獅子”和四隻“小獅子”向上攀登。

這是起源於當地陶寺村的民俗活動“天塔獅舞”,也是北獅技藝的代表之一。“天塔獅舞”始於隋唐,歷經千年,集美術與武術於一體,核心特色爲“驚、險、奇、絕、美”。塔身最高可由29條板凳組成15層,達9米之高,宛如“天塔”。

柴博宇是“天塔獅舞”第七代傳承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從小獅子的活潑靈巧,到大獅子的大開大合,柴博宇角色分量不斷加重,終於做到遊刃有餘。

在傳統的基礎上,柴博宇參與設計了“隔山撲食”這一新動作。兩獅背對背,隔着一條橫向板凳,以板凳爲“山”,左右跳躍搶繡球。2024年,新動作首演,獲得專家們的好評。

讓柴博宇感到自豪的,還有來自外國觀衆的認可。他記得,好幾次演出,有外國友人觀看後深感震撼,散場後出於好奇,都會就近參觀探訪塔體的構造,與他們交流表演細節。最後,給他們豎起大拇指,認爲這項中國表演“獨特且驚險”。這些年,藉助視頻軟件,天塔獅舞的名氣又開始大了起來。“我現在也有30多個徒弟了呢。”柴博宇驕傲地說,許多人對傳統技藝愈發感興趣。

如今,越來越多的00後積極投身於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中,他們憑藉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理解和對新興技術的敏銳感知,以及自信開放的胸懷、認真鑽研的態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楊顏菲、王沛、鄭洋洋、宋子節、肖聰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