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夏日的熱浪裹挾着潮溼的空氣撲面而來,不少痛風患者開始頻繁遭受關節疼痛的折磨。
中醫提醒, 夏季是痛風的高發季節。臨牀數據顯示,夏季痛風的發病率較春秋季高出約30%~50%,尤其在三伏天前後達到高峯。此時人體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代謝功能易受外界環境干擾,痛風急性發作的患者數量約爲春秋季的1.5~2倍,在潮溼悶熱的地區更爲明顯。
夏季小心痛風發作
小王今年21歲,暑假從外地回到台州之後,每週與朋友聚餐三四次。幾日前,一次酒後的凌晨,小王的大腳趾外側關節突然劇痛,紅腫灼熱,口苦心煩,小便發黃,於是來到台州醫院就診。
檢查顯示其尿酸值高達710μmol/L(正常成年男性的血尿酸正常範圍通常爲208-428μmol/L)。中醫查體發現他舌紅苔黃膩,脈左弦右滑,診斷爲溼熱痹阻型痛風,辨證後給予清熱利溼、通絡止痛的方藥,配合鍼灸、足浴,3天后疼痛緩解。
“夏季氣候炎熱且多雨,暑溼之邪易侵入人體,與體內痰溼結合形成溼熱。”台州醫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賴權安介紹,溼熱鬱積於關節,阻塞經絡氣血運行,會引發紅腫熱痛,中醫稱爲痹症中的“熱痹”。
水分攝入不足、飲食不節也是夏季痛風的原因之一。 “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量大,若未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縮,尿酸濃度升高,容易形成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中。”賴權安說,與此同時,很多人夏季喜食生冷(如冰飲、涼菜)、肥甘厚味(如啤酒、海鮮、燒烤),易損傷脾胃,“中醫認爲脾主運,脾胃受損則水溼代謝失常,痰溼內生,鬱久化熱,循經絡流注關節,誘發痛風。而且這些食物富含嘌呤,會使體內尿酸生成增加。同時,冰鎮食物會刺激胃腸道,影響尿酸排泄。”
夏季長時間吹空調、淋雨或汗後受涼,會使“寒邪”入侵,導致陽氣受損,使得關節局部陽氣不通,氣血凝滯,加速痰溼(尿酸鹽結晶)沉積。
“起居失宜也是夏季痛風的一大誘因。夏季熬夜、晝伏夜出,違背‘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肝腎功能失調。”賴權安介紹,中醫認爲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關節易受痰溼侵襲,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導致尿酸排泄減少。
警惕兩大痛風誤區
賴權安介紹,從中醫理論來看,痛風分爲急性發作期(溼熱痹阻證)、緩解期(痰溼內蘊證)和慢性期(痰瘀互結證)。
急性發作期患者的關節會突然紅腫熱痛,痛如刀割,夜間加重,多累及大腳趾,伴局部灼熱感,觸碰即痛,患者常因劇痛無法活動。部分人還會出現口苦、口乾、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等溼熱表現。
緩解期患者關節疼痛減輕,但仍有酸脹感,局部可能殘留輕微腫脹,皮膚顏色偏暗。患者多伴有身體沉重、乏力、食慾差、腹脹等痰溼停滯的症狀。
慢性期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後關節會變形、僵硬,皮下出現硬結(痛風石,中醫稱“痰核”),常見於耳廓、關節周圍。嚴重者可出現腰膝痠軟、尿中泡沫增多,舌暗有瘀斑、苔白膩。
賴權安提醒,一定要警惕兩大誤區。一是“年輕人不會得痛風”,近年數據顯示,20~30歲人羣痛風佔比約10%,與代謝綜合徵年輕化趨勢相關;二是“關節不疼=無須治療”,無症狀高尿酸血癥仍需干預,否則可能損害血管、腎臟。
日常如何預防痛風
“日常要保證充足飲水,每天飲水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上,以白開水、淡茶水、蘇打水爲宜,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和酒精(尤其是啤酒),通過增加尿量促進尿酸排泄。減少高嘌呤食物,即肥甘厚味的攝入,如海鮮、動物內臟、濃肉湯等;多喫低嘌呤食物,如新鮮蔬菜、全穀物(玉米、燕麥)等;烹飪時少用油炸、紅燒的方式,以蒸、煮爲主。”賴權安提醒,應避免冰飲、涼菜等“生冷之品”,以防損傷脾胃陽氣。
多喫健脾利溼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茯苓、山藥等,可煮成“四神湯”(茯苓、蓮子、芡實、山藥)日常飲用。
日常可喝“玉米鬚茶”(玉米鬚30克煮水)或“淡竹葉茶”,幫助利尿排溼(尿酸隨尿液排出)。如果是易上火、口苦的溼熱體質者,可加少量菊花、金銀花;怕冷、舌淡的寒溼體質者可加生薑、桂圓。
同時,避免長時間吹空調,空調溫度不低於26℃,關節處可穿護具保暖,出汗後及時換衣。雨天減少外出,避免淋雨,若不慎沾水,可喝生薑紅棗茶驅寒除溼。
起居應遵循“夏三月,夜臥早起”,儘量23點前入睡,避免熬夜耗傷陽氣。適當運動(如散步、八段錦),以微微出汗爲宜,幫助排出溼氣,但忌大汗淋漓,中醫認爲“汗血同源”,過度出汗會損傷津液。運動後及時補充水分。
高尿酸血癥患者(尿酸值高於正常範圍但未發作痛風)應每3~6個月定期檢測尿酸水平。若尿酸持續升高,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一般建議控制在360μmol/L以下)。
“中醫強調‘治未病’,夏季預防痛風的核心在於祛溼熱、護脾胃、顧陽氣,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減少痰溼沉積,從根源降低發作風險。”賴權安說。
記者:王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