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蟲子格外活躍的季節
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蚊蟲叮得滿身包
有些“毒蟲”還會通過叮咬傳播疾病
或引發嚴重過敏
哪類人更容易招惹蚊蟲?
如何科學防範“毒蟲”叮咬?
被叮咬後怎樣正確處理?
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1、哪類人羣更容易招惹蚊蟲?
研究表明,蚊蟲咬人是不挑血型的,主要受體味、皮膚微生物羣等因素影響。在性別方面,男性相較於女性更易被叮咬,可能與汗腺分佈和皮膚氣味差異有關。而兒童、孕婦、體形較大的人羣,新陳代謝快、汗腺發達的人,更容易被蚊蟲叮咬。
這是因爲兒童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其新陳代謝速率高於成年人,身體產生的熱量和代謝產物更多,易吸引蚊蟲;孕婦的新陳代謝速率比普通人高約21%,體溫也高出0.5℃—0.7℃,同時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加,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孕婦更易招蚊蟲;運動中的人羣,因新陳代謝加快,皮膚汗液中乳酸、尿酸濃度升高,氨排放量增加,且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更高,多重信號會強烈吸引蚊蟲;體形較大或較胖人羣通常呼出的二氧化碳量更多,且身體散熱及代謝產物分泌相對旺盛,因而易吸引蚊蟲。
此外,在飲用啤酒或白酒後,皮膚會分泌更多二氧化碳,同樣也會增加被蚊蟲叮咬的概率;蚊子對深色敏感,因此身着紅色、黑色等深色衣物時,更容易成爲其目標。
2、警惕!這幾類“毒蟲”活躍
夏季溼熱交加,蟲類活躍度達到峯值。大多數蚊蟲叮咬會引起暫時性紅腫瘙癢,但部分蟲類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健康風險:
1.隱翅蟲:隱翅蟲毒液pH值達1-2,相當於濃硫酸腐蝕性,可引起較嚴重的皮膚化學性灼傷,若毒液沾到眼睛,會灼傷結膜、角膜,若不及時治療,嚴重時可致失明。因此,如果隱翅蟲落在皮膚上,可以將其輕輕吹走或抖落。如出現皰疹,可採用消炎收斂性藥物減輕刺激感,嚴重者要及時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2.蜱蟲:蜱蟲偏好棲息於植被茂密的灌木叢、草叢及丘陵與平原交界處的陰涼環境。作爲重要病媒,蜱蟲可傳播細菌、病毒、寄生蟲等40餘種病原體。如果發現蜱蟲叮咬切勿硬拽,應先用酒精麻痹蟲體,再用消毒鑷垂直拔出其頭部,若殘留口器需及時就醫處理。
3.紅火蟻:這是一種攻擊性強、毒性大的入侵螞蟻,在我國南方比較多見。被其多處叮蜇後,會出現頭痛、心慌等全身症狀,引發過敏反應,乃至休克。因此,被叮咬後局部可外用肥皂水或蘇打水反覆外洗,適當冰敷,出現過敏症狀需立即就醫。
3、如何科學防蚊滅蟲?
首先,保持室內乾淨、乾燥,清除積水,防止蚊蟲孳生;日常使用紗窗、蚊帳、空調、風扇等物理手段防蚊;選擇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伊默寧(IR3535)、檸檬桉油(PMD)等有效成分的驅蚊產品。
其次,在戶外活動時儘量避免清晨和黃昏這種蚊蟲活躍的時間段,並穿着淺色長袖長褲,選擇袖口、褲口緊身的衣物,減少皮膚暴露面積,防止蚊蟲從縫隙中叮咬。在草叢、花壇、水池等蚊蟲聚集地活動,攜帶便攜式驅蚊噴霧或防蚊貼。
醫生提醒,夏季是蟲咬性皮炎的高發期,掌握科學的防蚊知識,及時識別嚴重症狀並進行合理處理,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蚊蟲叮咬對個人健康的影響。如遇到特殊毒蟲叮咬或全身反應,請不要大意,需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