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的這些名詞,可能是癌症信號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非常重視體檢,卻看不懂體檢後的“體檢報告”。面對那些陌生的詞彙,有些人匆匆瀏覽一遍,便壓入箱底。這種做法也許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儘管年年體檢,卻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發現癌症晚期。

實際上,當體檢報告出現這些名詞,可能是癌症信號!

“腸上皮化生”“胃異型增生”

不少人拿到體檢報告時看到“腸上皮化生”“胃異型增生”,如果僅僅看到這幾個字很難聯想到和胃癌有關,但它實際距離胃癌只有一步之遙!

胃黏膜不是由正常細胞“一躍”變成癌細胞,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腸上皮黏膜取代胃黏膜在胃內的異常增殖,是胃的癌前病變;“胃異型增生”是胃黏膜的形態和功能出現異常增生,是一種癌前病變。

臨牀上常把“腸上皮化生”“胃異型增生”稱之爲胃癌的前期病變。所以如果體檢報告出現這些名字一定要重視。

“肝纖維化”“肝硬化”

很多人體檢查出“肝纖維化”“肝硬化”,聽起來好像不嚴重,距離肝癌還很遠。而事實上,“肝硬化”的下一步就是肝癌。從肝炎到肝癌的演變過程,是典型的三部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纖維化”是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任何肝臟損傷在肝臟修復癒合的過程中都有肝纖維化的過程,肝纖維化的過程長期持續就會發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往往就是肝癌。

因此在肝臟的檢查時一定要關注“肝纖維化”“肝硬化”這幾個字。肝病的檢查方法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檢查”。特別是那些有脂肪肝、肝炎等肝病的人,除了積極治療外,也要定期複查。

“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

體檢查出“腸息肉”很多人都遇到過,如果體檢報告上出現“不典型增生”“腺瘤性息肉”的字眼一定要當心。

大腸癌是一個“緩慢過程”,即從: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腸癌。但是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階段,患者多沒有症狀,需要靠定期的結腸鏡檢查來及時發現,並給予恰當的治療,一旦發展到便血或腸梗阻症狀,大多已屬腸癌晚期。

“腸息肉不典型增生”是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屬於癌前病變的一種。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

此外,大腸息肉分爲五大類,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療,很可能會變成大腸癌。

“宮頸上皮內病變”

“宮頸上皮內病變”這個詞一聽好像和“宮頸癌”關係並不大,實際上“宮頸上皮內病變”距離宮頸癌,可能僅有一步之遙。

宮頸上皮細胞在HPV病毒(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後,可從發生非典型增生再轉變爲宮頸癌。其中,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被認爲是宮頸鱗癌的癌前病變。

這意味着如果不及時干預和治療,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爲宮頸癌。因此,體檢查出“宮頸上皮內病變”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乳腺非典型增生”

很多女性體檢都檢查出過“乳腺增生”,但如果在體檢報告上出現“乳腺非典型增生”就要引起重視。

乳腺癌的發展過程有以下4步:乳腺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大多數女性都是生理性增生,不會癌變。但如果報告單上寫的是非典型增生,就要注意了。

非典型增生是良性改變到惡性改變的中間站,如果患有乳腺小葉或導管上皮的非典型增生,乳腺癌風險是正常女性的5~18倍。

“胰腺上皮內瘤變”

胰腺癌的癌前病變包括胰腺上皮內瘤變、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及黏液性囊腺瘤,它們的出現預示着胰腺癌的可能。

胰腺是深藏於腹部深處的腺體,患者早期症狀不典型,起病隱匿,當疾病進展可能纔有明顯症狀。典型症狀包括腹痛或腰背部疼痛、梗阻性黃疸以及體重明顯下降等。

預防胰腺癌一日三餐規律進食,避免暴飲暴食,避免一次攝入大量油脂食物,戒菸限酒;肥胖者要適當減重,保持運動的良好習慣。

“糞便隱血”

糞便潛血試驗對消化道腫瘤的發現有重要意義,在體檢報告中千萬不要忽視。腫瘤早期很難從體徵上感受到,但大約會有接近90%的消化道腫瘤患者早期會出現隱性出血,臨牀可無便血病史,而大便潛血試驗可以提示消化道出血,對腫瘤早診早治療有重大意義,可以有效避免漏診、誤診。

除此以外,長期慢性的消化道出血會導致患者合併貧血現象,如果體檢時發現貧血和糞便隱血同時存在,需要高度警惕消化道腫瘤的存在,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胃腸鏡等檢查,排除惡性腫瘤可能。

“肺結節”

隨着低劑量螺旋CT在體檢中的普及,很多人會發現報告提示肺內小結節的存在。誠然肺癌起始於小結節的形成,但並非所有的肺內結節都是惡性的。

我們需要根據結節特徵來判斷其潛在風險。首先是大小,<5mm的微小結節惡性率低於1%,一般臨牀動態觀察即可。而>20mm的實性結節惡性率可超50%,一定要讓專業醫生進行判斷及針對性治療。其次是密度,實性或者純磨玻璃結節惡性率一般在10%左右,而混雜性磨玻璃結節惡性可能有60%以上。再次是形態,如果結節存在邊緣分葉、毛刺徵、胸膜牽拉或血管徵,惡性風險會顯著提高。除此以外,結節的增長趨勢也是惡性與否的判定標準,一般臨牀建議3—6個月的動態複查監測結節的變化。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體檢時肝膽B超可能會提示的異常問題,在健康人羣中的發生率最高有10%,男性稍多於女性,但很多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儘管非腫瘤性息肉(比如膽固醇性息肉)幾乎無癌變風險,但腺瘤性息肉惡變率可達30%,是醫學界認定的癌前病變。息肉大小是最核心的預測指標:直徑<1cm者整體惡變率低於5%,但≥1cm時風險驟升至43%-77%,>2cm幾乎均爲惡性。因此,發現膽囊息肉後切勿大意忽視,一定要及時就診評估風險並接受必要的手術治療。

腫瘤標誌物

隨着體檢的普及,很多人會發現個別腫瘤指標會輕度升高,懷疑自己得了腫瘤。其實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等同於罹患惡性腫瘤,其本質是機體對腫瘤或某些生理/病理狀態產生的活性物質,需結合臨牀多維度鑑別。

約30%—40%的良性病變可導致標誌物異常:炎症性疾病如肝炎可使AFP短暫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結核可致CEA輕度上升;自身免疫疾病可能觸發CA199異常。另外一些藥物也會導致腫瘤指標的波動。

臨牀實踐中需結合影像學、病理活檢及個體風險因素綜合判斷。可以說,腫瘤指標主要用於療效監測與復發預警,而非獨立診斷工具,體檢如果發現腫瘤指標的升高,切勿恐慌,一定要請專業醫生協助判斷,制定隨訪與檢查計劃。

雖然上述這些“癌前病變”距離癌症很近,但它並不等於癌症。如果及時治療干預也會有很大的可能逆轉,避免走向癌症。

如果出現類似的情況,一定要警惕,及時干預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綜合| 南京發佈 央視新聞 健康時報 科普中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