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志願服務時長,豈能變成金錢遊戲(民生觀)
動動手指轉一筆錢,志願服務時長就能“秒到賬”?近年來,多地教育部門把志願服務時長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一些地方還搭建了志願服務平臺。然而,在社交媒體上,有商家宣稱花錢就能購買志願服務時長,有的家長轉賬當天時長就增加了。
學生志願服務指的是學生不以獲得報酬爲目的,自願奉獻時間和智力、體力、技能等,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公益行爲。教育部門將其納入評價的本意,是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
本是一件好事,何以變成有些人的金錢遊戲?有的地方把志願時長當成唯一指標,只考核最終數字而非過程,使矇混過關變得容易。一些家長爲讓孩子“省時間”“多刷兩道題”寧願“付費刷時長”,讓部分商家嗅到了“商機”。
當一些孩子在志願活動中付出汗水時,看到其他同學“躺着漲時長”,很可能就在心中埋下了“投機取巧”的種子,認爲“金錢可以兌換一切”。家長本該言傳身教,引導、支持孩子在實踐中認識社會、完善自我,造假不僅讓孩子在德育上丟分,還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好在,已有地區試點新考覈方法,讓評價不只看數字,而多了溫度與細節。比如,引入“志願服務導師”,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公益組織負責人給學生的現場表現打分,評語寫進檔案。學生去福利院、孤兒院,有沒有真正帶去幫助?參與公益救援宣傳時,有沒有理解活動的意義?這些都得納入評價體系。
造假者應被拉入“黑名單”。志願服務造假是道德問題,一旦發現有作弊的,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從德育上一票否決。對這種行爲不嚴懲,就是對守規矩者的最大傷害。志願服務信息系統已覆蓋全國,下一步可推動相關部門形成合力,一旦查實造假,買方、賣方、機構、平臺應多方同責。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鼓勵青少年通過志願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有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志願服務迴歸初心,推動志願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理念定能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