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休學現象調查:休學後,誰來“接”住他們?

本文爲《半月談》2025年第14期內容

對43歲的李女士來說,過去的大半年是她人生的至暗時刻,她從未想過,自己最引以爲傲的13歲女兒會厭學、拒學,最終休學。爲幫助女兒重回正軌,她像一隻折斷觸鬚的螞蚱,四處亂撞,卻難尋出路。

調查顯示,近年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出勤困難、拒學休學現象多發,不少家庭不僅飽受心理煎熬,而且諮詢、療愈、個性化教育的支出也成爲沉重負擔。他們在“黑暗”中摸索,期待有人能拽孩子一把,將孩子和整個家庭都拖出泥潭。

休學,正成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半月談記者近期在海口、重慶、昆明等地採訪獲悉,近年來,受學業壓力過重、親子關係緊張、青春期叛逆等因素交織影響,我國多地厭學、拒學青少年有增加趨勢。

男孩小明因抑鬱症休學。據他自述,從4年級開始,學校作業量和考試頻率大增,午飯後的休息時間也被老師用來講習題,而他怎麼努力也難以保持成績優秀。

一個孩子脫離上學的軌道,不僅給青少年自身帶來極大困擾,也使許多家庭陷入深深的焦慮與無助。半月談記者調查瞭解到,幫助厭學、拒學羣體“復學”的壓力主要由家庭自行承擔,受訪家庭普遍反映身心俱疲、不堪重負。

杭州17歲女孩小滿的復學之路是由家長多年積蓄堆起來的。女孩兩年前被診斷出雙相情感障礙,多次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需由一名家長脫產陪伴,出院後在一家心理康復機構接受了7期康復訓練,花費10萬餘元。爲孩子將來考慮,家長計劃送小滿出國留學,這又將是一筆不菲的經濟開支。

“孩子休學後,全家都亂了套。”小明的外婆一說起當時的情況就落淚。爲幫助孩子重回校園學習軌道,全家人都接受了心理諮詢,“毫不誇張地說,全家人經歷了一次徹頭徹尾的認知洗禮”。

爲了給孩子找到一個合適的學校復學,小明全家舉家搬遷,學費、租房費、諮詢費等各種費用,不到一年已花費十幾萬元。“動輒支出數千、數萬元,從來沒有爲自己這樣花過錢,真的只要孩子好,我們不惜付出所有。”小明的外婆說。

部分機構

以復學爲名收割家長

“爲孩子不惜付出所有”的心態,以及大量小明、小滿們的“復學”需求,催生出一批商業機構。有的把療愈和復學當成生意,收割絕望家長。

線上,登陸多個短視頻平臺不難發現,圍繞抑鬱、休學、躺平等關鍵詞的主播越來越多,他們紛紛推出智慧父母成長營等課程包,售價數百、上千元。進羣進一步學習還會被推薦購買專業陪聊服務,或線下康復訓練營課程,均價格不菲。一些勸說家長報考心理諮詢師證書的廣告宣稱,“這是未來5年含金量最高的證書”。

線下,以療愈青少年心理疾病爲名的商業機構層出不窮,一些武術學校、網戒機構變身矯治機構、特訓學校,做起復學生意;甚至一些生產促睡眠設備的企業,也將療愈青少年心理疾病作爲產品賣點。

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何麗告訴半月談記者,一些線下機構按孩子疾病嚴重程度收費,24小時直播孩子與老師的互動畫面,家長可以隨時點進去異地查看孩子的情況。線上一些以“明星導師”引流的商業機構魚龍混雜,部分機構純粹以營利爲目的,通過製造焦慮等手段吸引家長,甚至推出類似傳銷的課程鏈條。

媒體也曾曝光有青少年在部分不良機構遭受人身傷害的案例。2024年,江西省安遠縣一名14歲重度抑鬱少女,被父母送進所謂的軍事訓練營接受“感恩教育”,遭教練侵犯3次。

“絕望家長的錢最好賺。”一名家長說,爲幫助兒子走出抑鬱困境,他花費數萬元購買諮詢機構的服務包。長沙家長李先生說,爲療愈女兒,過去3年至少花了一套房子的錢。而在大筆開銷的過程中,家長實際是“盲人摸象”,遭“矇騙”、走彎路、花冤枉錢的時候不在少數。

給拒學青少年創造多元教育環境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在我國,也有一些相對規範的創新教育機構承擔着“接”住休學孩子的功能。

海口嘉木學校是一所實施創新教育的學校,校長包瑞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120名學生,80%以上是因爲適應不了原先學校的學習方式轉學而來的。轉學生中有三成以上表現出較爲嚴重的厭學、拒學狀況。學生家長萬麗告訴半月談記者,嘉木學校是一所自帶療愈功效的學校,短短半年,孩子消失的笑臉回來了。而在此之前,她已帶孩子輾轉嘗試了多所學校。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介紹,學校2011年創辦以來,已幫助近4000名厭學、拒學的孩子迴歸正軌。學校現有70多名在校生,主要來自北上廣深、長三角等地“三高家庭”(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

多位受訪者認爲,國家有必要正視青少年拒學、休學現象,並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首先,建立自上而下的缺勤數據統計體系。何麗認爲,由於數據不足,相關政策制定缺乏科學依據,特別是對於因心理、家庭或社會等原因導致的缺勤問題無明確應對機制,我國教育系統應首先建立缺勤數據統計體系。

其次,扶持、鼓勵更多學校開展創新教育。調查發現,一些民辦創新教育學校,與開展以學生爲中心的實驗學校,在幫助厭學、拒學學生迴歸校園,呵護、發展學生學習興趣上,具有實實在在的作用。但現在全國範圍內此類學校數量太少,受訪者希望每個省份發展幾所類似學校。

第三,建立彈性學籍制度,爲厭學、拒學學生提供多種升學渠道。目前,我國學籍管理制度相對僵化,學生保留學籍的休學期限累計不超過2年,若未辦理休學手續而長期缺勤,可能被視爲“輟學”並註銷學籍,無學籍學生參加中高考將面臨諸多限制;統一成績單、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的缺乏,也可能成爲升學壁壘。何麗建議,賦予相關教學單位課程設置自主權和學習成績評定標準靈活度,讓學生有更加包容和寬鬆的成長環境。

半月談記者:趙葉蘋 谷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