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因其依託網站、移動App或社交媒體等平臺,實現了保險產品從投保到理賠全流程的在線服務,其便捷優勢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銷量在逐年攀升。然而一些消費者卻反映,某些互聯網保險產品存在“投保容易理賠難”等問題。
近日,上海消保委聯合復旦大學課題組開展互聯網保險測評,發現了一些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典型問題。
產品名稱有歧義
事實與宣傳不符
首先測評發現的問題是產品名稱有歧義。這款“個人百萬綜合意外險”在其宣傳頁面的顯著位置標着 “意外醫療、傷殘、猝死”“保障更全面”等宣傳語,給消費者留下意外保障可達百萬元的印象。
然而測評人員仔細瀏覽頁面下方的保障責任發現,“意外身故或殘疾保險金”僅爲十萬元、意外醫療補償保險金僅爲一萬元。所謂“百萬”保額僅僅是指飛機意外身故或殘疾,這與其宣稱的“百萬綜合意外”相距甚遠。
信息披露不全面
實際保障與銷售宣稱不符
其次,測評還發現有些互聯網保險信息披露不全面,宣傳與實際保障不一致。
這款重疾險在其銷售頁面中突出了“不限健康狀況 不受歷史疾病影響”等保障權益,下方還打出“不再因帶病被拒保”這一核心賣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投保。然而測評人員發現實際保障與銷售宣稱並不相符。
上海消保委副祕書長 唐健盛:在線上,其實就變成一種做到形式上的合規。按照相關規定,所有我要告訴你的,我全放上去,但是通過一些設計,能夠做到99.99%的人不會去看,因爲我讓你看的只是我想讓你看的。對消費者的知情權其實是有很大傷害。
據瞭解,此次測評對象涉及10家市場主流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35家保險公司共計150款保險產品,其中醫療險80款,重疾險30款,意外險40款。
測評發現,一些互聯網保險產品存在名稱有歧義、信息披露不全面,營銷文案不規範、人工客服缺失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