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30年前出租屋命案告破,警方披露案情!

“三十年前的案宗,紙頁都脆了,但每一筆記錄都在催我們前行。”2025年夏,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副局長曹毅摩挲着“95.5.8”案件的檔案袋,紙張邊緣的磨損印記,藏着一代代刑偵人“命案必破”的執着。這份始於1995年的案卷,隨着殺人犯罪嫌疑人秦某某的落網,終於在近日畫上句號。破案的關鍵,恰是“實驗室裏的突破”與“街巷間的鐵腳板”的完美接力。

實驗室裏的關鍵突破

1995年5月8日,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一處平房出租屋內發生命案,被害人不幸身亡,現場留有焚燒痕跡,其倖存的年幼孩子在另一房間被發現。案發後,丹東、寬甸兩級公安機關迅速成立專案組,窮盡當時的偵查手段開展工作,卻因技術條件限制,案件未能及時告破。

“老刑警們退休前,總會把這案子的卷宗交出來,千叮萬囑‘別放下’。”曹毅說,三十年來,刑偵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該案始終是繞不開的牽掛。定期梳理線索、復勘現場記錄、研究偵查方向,成了每一代刑警的必修課。這份未竟的使命,在歲月流轉中不斷傳遞。

今年,丹東市公安局引進尖端檢測設備,爲積案偵破帶來新契機。該案被列爲重點攻堅目標,曹毅牽頭重新梳理所有物證,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刑偵支隊技術大隊副大隊長張宇主動承擔起技術攻堅的重任。

在遼寧省公安廳檔案庫,張宇發現一張標記“寬甸案件95.5”的A4紙數據,順着痕跡檢驗流程線索,在數十萬份物證中連續奮戰十餘天。

“當時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哪怕翻遍所有物證,也要找到突破口。” 張宇回憶,當那份塵封三十年的關鍵生物檢材被精準定位時,他盯着檢測儀器的屏幕,手心全是汗,“這是前輩們留下的希望,絕不能辜負。”

經新設備檢測比對,檢材信息爲偵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技術給出了關鍵支撐,但要找到具體犯罪嫌疑人,還得靠‘鐵腳板’。”張宇深知,實驗室的突破只是起點,後續的排查攻堅纔是硬仗。

一次次失望中的堅守

技術突破爲偵查工作劃定了範圍,專案組立即組織警力展開大規模摸排走訪。這支由全國人民警察二級英雄模範、寬甸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大隊長李文平帶領的隊伍,抱着“寧可多走十里路,不能漏掉一條線”的信念,開啓了長達三個多月的排查。

他們調取了案發前後相關區域的人口信息,逐一梳理篩選,形成近500人的初步排查名單。白天,民警們穿梭於社區、工廠、鄉村,走訪當年的住戶、同事、鄰里,細緻詢問每一個可能關聯的細節;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彙總信息,對照案件卷宗反覆分析,排除一個又一個疑點。

排查期間,民警呂大營的婚禮在即,他卻主動將籌備事宜全部交給家人和未婚妻,自己全身心撲在工作上,“30年了,案子終於有希望了,這個時候我不能掉隊”。

“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跑十幾個地方,反反覆覆的找人回憶當年的事。”李文平說,排查過程中,失望是常態,很多線索隨着時間流逝變得模糊,不少被詢問者早已記不清當年的事。三個月裏,他們累計排查300餘人,每一次排除都意味着離真相更近一步。

憑着這份執着,一條與檢材信息、作案時間吻合的線索逐漸清晰:犯罪嫌疑人秦某某進入了偵查視線。

三十年追兇終落網

今年6月19日清晨,30餘名精幹警力在秦某某工作的玻璃廠外布控。6時10分,秦某某駕車抵達,警惕地觀察四周後下車。

“行動!”隨着李文平一聲令下,他率先衝上前去。秦某某激烈反抗,蹬踹掙扎中咬傷了民警於克文,但很快被民警們合力制服。

面對審訊,秦某某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供述了當年的犯罪事實。作案後他一直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這三十年,我天天都怕警察找上門。”秦某某的懺悔,印證了刑警們三十年堅守的價值。

“這案子能破,是技術賦能和傳統偵查結合的結果。” 李文平感慨道,“三十年裏,技術在進步,偵查手段在更新,但刑警對正義的執着從未改變。”

張宇也深有感觸:“前輩們用腳步丈量過的土地,給了我們前行的力量;新技術則讓那些沉睡的線索重新‘說話’。”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