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剛過,50歲剛出頭的王女士(化名)在洗澡時,無意間發現右側腹股溝處出現了一個腫塊,比鵪鶉蛋略小。
這個腫塊不痛不癢,皮膚表面也沒有發紅發熱等情況,她便沒太在意,覺得過幾天它也許就自己消掉了。
然而,在觀察了兩個月後,這個腫塊既沒有明顯增大,也沒有絲毫減小的跡象。
出於謹慎,王女士不敢再耽擱,趕緊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浩浩的專家門診。
王浩浩詳細詢問病史後得知,3年前王女士曾在外院做過右背部黑痣切除手術,體檢發現右下肢還有一枚直徑約1cm的黑痣。
這一情況立即引起他的高度警惕,隨即爲王女士進行了查體和全腹部CT、肝膽MR等全面檢查。影像檢查結果顯示,右側腹股溝區腫大淋巴結,肝臟、胰腺、腎上腺、子宮等部位均存在異常。
而淋巴結穿刺和病理會診結果更是令人揪心——右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
多學科專家反覆研討量身定製精準治療方案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起源於皮膚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我國的發病率約爲0.36~1/10萬,因此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列入了《第二批罕見病目錄》。
考慮到王女士病情複雜,王浩浩發起了包括腫瘤外科、皮膚科、骨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和放射科等科室專家團隊的多學科聯合會診(MDT)。各科室專家發揮各自專長,針對王女士皮膚其他各處色素痣以及各臟器的異常情況,通過進一步檢查,一一排除了腫瘤轉移的可能性,隨後對其右側腹股溝淋巴結進行了清掃。同時,結合基因檢測結果,爲其量身制定了兩種藥物相結合的雙靶向治療方案。
接受該治療方案後,王女士反應良好,遵醫囑定期接受查體和影像檢查。
目前一年半時間過去,王女士身體狀態良好,病情再無復發,生活質量未受影響。
專家提醒,惡性黑色素瘤不只在皮膚上,除了常見的皮膚部位(比如手腳、後背),還可能出現在口腔、鼻腔、眼睛甚至指甲縫裏。尤其是在中國的臨牀患者中,手腳、指甲下的黑色素瘤更常見,這和長期摩擦、慢性炎症有關。
但另一方面,大多數痣都是安全的,沒必要“談痣色變”,在日常生活中,應重點關注幾種痣:
首先是痣的一半和另一半形狀對不上,像歪瓜裂棗;
其次是邊緣像鋸齒或地圖,模糊不清;
再次,一顆痣裏黑、棕、藍、紅顏色混雜,像調色盤;
還有一種是直徑超過鉛筆頭(約6毫米),或者突然變大;
最後短期內大小、形狀改變,甚至破皮、發癢、出血的也應該關注。
特別是手掌、腳底、指甲、皮帶摩擦部位(比如腰)的痣要格外小心,長期不癒合的“口腔潰瘍”“鼻塞流血”也可能是黏膜型黑色素瘤。
專家再次強調,千萬別自己用激光、藥水點痣!尤其是危險部位的痣,必須去醫院處理。
來源: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