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一轉身,風吹我臉上”!花上幾百元,暑期這裏年輕人扎堆

“暑假的票不好買,很多學生都會趁暑假入滬,熱門卡司很早就被搶光。”一位經常在上海小劇場看演出的觀衆對中新經緯說。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5年上半年,優質劇場類演出IP的場次、票房、觀演人次均較2024年顯著提升。“入滬連打”“集卡”、蹲“SD”……小劇場爲何就成了劇迷“心選”?

“一開票就滿座”

7月初,家住北京的大學生李華(化名)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入滬看劇之旅。李華本次的行程頗爲緊湊,小劇場的一部劇通常在1.5小時至2小時之間,加上返場耗時則更長。短短一週內,她連續看了11部劇,最多的一天連着看了下午、傍晚和夜間三場,“給我累得夠嗆”。

由於看的劇一般都在下午至夜間,白天李華還與朋友一起安排了不少行程:看博物館、買谷、逛街……回家後一算,僅購票的總開銷便達到了3900元。不過,意猶未盡的她又迅速與好友敲定了9月初繼續去上海看劇的行程。“很累,但整體體驗非常美好。”

若經常在小劇場附近出沒,這樣的場景時常可見——劇院或大廈出入口,幾十名甚至上百名觀衆舉着相機圍着一位演員,或是交流或是簽名,快門聲此起彼伏。這叫SD(Staff Door職人員通道),是音樂劇圈內的一項傳統。散場後演職人員從該通道離場,而觀衆通常可以等在這裏與演員進行短暫交流。

這是南京大學生桃李(化名)第二喜歡的時刻——第一當然是看劇。每到散場,桃李都會蹲守SD,爭取與演員交流的機會。“很多演員聊戲都非常認真,有時候聊着聊着就會發現之前沒看懂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了,演員也時常會根據觀衆的反饋來改變表演的方式。”

起初,桃李只是在南京本地看劇,不久後她的“人質(喜歡的演員)”轉移至上海演出,於是她也跟去了上海。短短半年時間,她已奔赴上海七次。“其實一部劇的票價還好,但一入滬就會看很多部,最後一算發現1000元就這麼沒有了。”

據燈塔專業版運營總經理王舒7月在2025中國小劇場峯會中披露的數據, 2025年上半年,TOP200優質劇場類演出IP的場次、票房、觀演人次較2024年顯著提升,增幅分別達到29.9%、12.7%和20.7%。在全國各城市中,上海、北京成爲劇場消費絕對頭部城市,上半年上海劇場演出票房佔比達21.4%,北京爲21.1%。脫口秀、沉浸式演出和音樂劇票房增幅位居前三,而這三類也是00後最喜愛的演出類型,購票佔比超23%。

上海大世界是上海主要的小劇場運營機構之一,共有26個小劇場,其中20個劇場爲駐場演出,2024年全年演出場次超過5000場,觀衆超過115萬人次,是全國演藝空間最密集、演出場次最多、年輕觀衆復購率最高的演藝場所。

上海大世界副總經理許麗告訴中新經緯,當前小劇場消費需求火熱,即使是已演出了兩三年的劇,依然一開票就會滿座,新劇上線時更是“一票難求”。週末和節假日期間,外地觀衆佔比最少可達三成。

“入滬連打”

用小劇場觀衆圈裏的說法,李華和桃李的行程叫做“入滬連打”,即去上海連續觀看多部小劇場的演出。

中新經緯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入滬連打”的觀衆都會選擇週末出行,一口氣看3到4部劇,甚至5部。“很少有劇女(喜愛看音樂劇的女觀衆)來上海只看一部劇的。大家的心態普遍是來都來了,當然要多看幾部。”一位觀衆告訴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瞭解到,“連打”的原因,一方面是票價,另一方面則是小劇場的地理位置。中新經緯在大麥網上看到,上海小劇場的演出票價普遍分爲199元、299元和399元等檔位,購票平臺週三時還會有半價活動,學生票也有優惠。折算下來,單部演出的票價其實並不算高,例如桃李平均每場的票價便在200元左右。

小劇場地理位置集中,也爲觀衆“連打”創造了條件。上海人民廣場一帶,又被稱爲“環人廣”的區域,是觀衆眼中的熱門觀演地。在這片區域,集中了亞洲大廈、上海大世界、第一百貨等數十家小劇場,彼此之間距離走路可達。每到演出開演前,甚至開演三個小時前,就會有大量觀衆在路邊排隊等待進場,風雨無阻。

爲了方便看劇,桃李與李華不約而同地選擇住在“環人廣”附近的青旅,而這也是頗受外地觀衆歡迎的住宿方式:“一進屋房間裏都是劇女。”在網絡平臺,劇女們還爲趕行程的同好貼心地製作了大量攻略,內容涵蓋路程安排,趕場順序,通勤時間等不一而足。

小劇場位置如此集中,也是上海當地的“有心”安排。2019年,上海發佈《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滿足演出場次每年不低於50場等指標,便可將寫字樓、商場、園區的非標準劇場轉換爲演藝新空間。在此背景下,亞洲大廈“星空間”等小劇場應運而生。2023年,以小劇場模式、新消費爲亮點的大世界演藝消費集聚區揭幕。

近六成觀衆願意二刷

目前女性已成爲小劇場的主體受衆。據燈塔數據,劇場類演出購票觀衆中女性佔比達68.8%,音樂劇、舞劇、沉浸式演出、話劇及兒童劇中女性佔比超均值,其中音樂劇達到了88.5%。

對於喜愛小劇場的原因,觀衆不約而同地向中新經緯提到“沉浸感”,這也是其區別於大劇場的一大特色——“演員一轉身,帶起的風都能吹到我臉上。”有觀衆說道。

“相較於大劇場,小劇場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近距離、沉浸式。一部劇會專門搭一個景,所以每一個劇場長得都不一樣,不會有大劇場那樣明確的舞臺邊界線,演員就在觀衆旁邊,觀衆能看到表演的各種細節。第二,小劇場互動性特別強,打破了觀演的邊界,觀衆進場後體驗是未知的,會有強烈的驚喜感。第三,大劇場偏重於歷史人文等宏觀視角,而小劇場題材更小,驚悚、懸疑、推理等題材五花八門,更貼近於年輕人。”許麗說。

不過,劇場雖小,但設計上花的心思並不少。

目前上海大世界大部分的劇均以用戶角度爲主去構思情節推進。例如驚悚喜劇《開關SWITCH》,自觀衆踏入劇場的那一刻開始,便已進入劇本安排的設計,甚至劇場座位都是爲了演出效果專門設置。音樂劇《時光代理人》在劇場設計時採用了一個被觀衆戲稱爲“微波爐”的設計,觀衆席可以360度旋轉,演員固定在劇場的4個角上演出,觀衆在“微波爐”上轉來轉去來看戲。音樂劇《雕像》的座位並非按照常規劇院的設計按次序排開,而是根據演出過程中演員移動到的不同位置進行設置,按演出內容分爲工作室、展覽區、斷頭臺等。

此外,觀衆會反覆觀看成爲小劇場的另一大特點。“明明劇情都一樣,但是不同的演員來演,實際的效果會完全不同,彷彿兩部劇。”桃李說。卡司(演員陣容)是圈內相當熱門的討論話題,在劇女眼中,選擇演出場次的首要條件便是選卡(選擇喜歡的演員陣容)。

“據我們的調研,有近六成的觀衆願意二刷,甚至有觀衆一部劇刷了36次。”許麗表示,“演出的卡司不是固定的,比如一部劇有6個主要角色,可能會有2至3個人輪換,由此衍生出幾十種組合,不同的演員對劇和角色的理解不同,換了演員就像看了一部新劇,所以很多觀衆會有‘集卡’的愛好。此外,演出往往會有大量細節,僅看一遍可能看不懂,或漏掉許多細節和彩蛋,所以二刷、三刷對於不少觀衆而言是必要的。還有許多觀衆多刷只是因爲喜歡這部劇。”

據許麗介紹,目前,大世界超九成演出處於盈利狀態,但利潤空間並不如外界猜測那樣高。一方面是成本原因,即使演出只有三名演員,但燈光音響、化妝和場控等硬性開支一項都不能少。另一方面,除了維持劇組運營,新劇研發也需大量投入。

在此背景下,小劇場作爲流量入口,帶動周邊業態消費成爲探索的新方向。例如音樂劇《珍瓏》,由於故事以茶餐廳爲背景,在演出時便趁勢與蔡瀾茶餐廳進行聯動,通過劇情演出讓演員派發餐飲優惠券。蔡瀾茶餐廳則會通過消費抵扣演出票價。遊樂劇場《輪盤》、音樂劇《小說》與精釀啤酒店展開聯動,前者在劇情演出中由演員互動抽取餐飲伴手禮,憑演出票根可享精釀啤酒店折扣優惠,後者推出的同名啤酒銷售火爆。

“按照美國百老匯的經驗,1美元的門票收入可以帶來7美元的相關消費收入。”許麗表示,“在二次消費方面,小劇場已經不單單只是周邊產品的銷售收入,它可以帶動整個喫住行遊購娛的消費。去小劇場看演出,已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文:鄭藝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