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只有課堂
還有熱血沸騰的音樂現場
可你是否想過
當你在微博、評論區、二手平臺
苦苦找票時
騙子也在悄悄盯上了你……
今年暑假以來
瀋陽市共有15名中學生被騙
其中超過六成案件
都與演唱會購票有關
家住大東區的小李同學(13歲),在錯失某明星的演唱會官方門票後,刷微博時看見一條賣票信息,對方稱票價660元,加100元搶票費即可成交。
小李馬上加了對方QQ,向對方提供的收款賬號轉賬760元,當她向對方發送付款截圖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賬號失聯。
皇姑區的小張同學(16歲)也想購買某明星的演唱會門票,由於擔心自己搶不到票,小張同學在小紅書上看到,有人專門幫人代搶門票,小張趕緊聯繫對方。
對方提出“先付一半訂金,到票後再補款”,這讓小張覺得“挺靠譜”。於是馬上給對方轉賬500元,可對方卻說小張在轉款時“未備註”,需重轉。她再次匯款後,對方直接把她拉黑消失。
渾南區的小王同學(13歲)在閒魚上看到某明星演唱會“售票”留言,按着對方提供的QQ聯繫方式進行了溝通,對方給她發來鏈接,要求在“平臺”上進行交易。
小王在“平臺”付款600元后,對方以“升票可提座位”爲由,讓小王又追加了600元。不僅如此,還要求她“先點確認收貨後發門票”。她再次匯款後,對方又以“訂單超時”之名將其引導至添加微信客服,下載名爲“Teams”的遠程軟件並共享屏幕。隨後,對方以驗證身份、提高銀行卡流水等藉口,誘導其不斷轉賬。直到小王發現不對時,已向騙子轉了5200元。
詐騙手法解析
三個不同身份的同學,三種略有差異的“劇本”,共同的關鍵詞卻只有一個:上當。
騙子爲什麼敢這麼做?
因爲他們喫準了粉絲的“心急”“信任”和“怕錯過”。
而我們爲什麼容易被騙?
因爲輕信了社交平臺的“熟人感”和騙子精心編織的“流程感”。
這些購票陷阱,你見過幾個?
社交平臺散佈虛假票源信息
誘導私下交易
詐騙分子常在微博、小紅書、貼吧、短視頻評論區等社交平臺發佈“餘票出讓”“急轉原價票”等虛假信息,引導受害人私信聯繫。由於信息披露隨意,受害人往往難以覈實真實性,極易陷入騙局。一旦建立聯繫,騙子便通過微信、QQ等平臺進行後續誘導交易,刻意規避平臺監管。
借“加價搶票”“服務費用”
名義多次索款
在初步建立信任後,騙子往往會以“加價搶票”“定金預付”“備註轉賬易退款”爲由,要求受害人進行一至數次轉賬。在交易過程中,不斷設置“需補差價”“重複支付”“賬戶異常需再轉”等虛假條件,誘導受害人不斷轉賬,最終導致較大金額損失。
利用虛假客服和會議軟件
實施遠程操控
部分詐騙分子假冒“票務客服”或“技術支持”,要求受害人添加其個人微信或QQ賬號,再引導下載會議類、助手類軟件,實施遠程指導。受害人在屏幕共享狀態下填寫銀行卡信息、驗證碼等隱私數據,極易被不法分子竊取,甚至被誘導借款、套現、重複支付。
利用正規平臺
進行“釣魚式”交易掩護詐騙
部分騙子爲取得信任,會在二手交易平臺(如閒魚等)掛出演唱會票務信息,並通過平臺完成初步交易。在騙取首筆款項後,又以“加價升票”“系統確認”“押金解鎖”等名義誘導受害人多次支付,直至最後通過“要求確認收貨後再發票”等方式銷號失聯。
製造虛假退款流程
誘導追加轉賬
受害人在質疑或反悔時,騙子會以“訂單異常”“超時未支付”“退款需驗證賬戶”等藉口,讓受害人添加新的“客服”或“財務”,進一步設計所謂退款流程,實際爲再次實施詐騙的手段。
警方提醒
演唱會門票請認準官方渠道及認證票務平臺,切勿輕信微博私信、視頻評論等來源;“先付款再出票”“羣聊報價再轉賬”都是高風險行爲,遇到第三方付款、備註要求、退款流程等要格外小心;陌生鏈接、二維碼、下載軟件、共享屏幕一律說“不”,不要隨意透露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如已被騙,請第一時間報警,保留轉賬記錄和聊天截圖,切勿心存幻想繼續溝通。
追星可以, 但別在熱愛中丟了理智。門票再難搶, 也不該拿信任當賭注。
請一定告訴身邊的學生羣體、年輕朋友 “網絡交易不輕信 擦亮雙眼愛自己”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