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站在被滑坡體推得“位移”近半米的老屋前,60歲的張大貴指着堂屋裏的泥土對極目新聞記者說:“差一點,這把土就蓋在我們一家頭上了。”
20多天前的那個暴雨夜,恩施州咸豐縣忠堡鎮鐵廠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瓊奮力敲門的聲音,成了張大貴一家的“救命鍾”。在這場突破歷史極值的暴雨中,咸豐縣3.6萬人大規模緊急轉移避險。
6月30日晚至7月1日上午,恩施州咸豐縣遭受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咸豐縣城12小時降水量368毫米,爲1937年以來最大值。
“砰砰砰!”7月1日凌晨2點,忠堡鎮鐵廠溪村的暴雨聲中,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老張!快開門!後山可能要滑坡!”鐵廠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瓊幾乎是用身體在撞擊張大貴家的門板。
門終於開了。睡眼惺忪的張大貴還沒完全清醒,就被塞了雨衣:“雨太大了,你家這木房子只怕撐不住,快把你父母叫起來,趕快轉移!”
暴雨中,王瓊領着張大貴一家三口,艱難地走下山坡,深一腳淺一腳地衝向村裏的安置點。就在他們離開沒多久,後山的土石轟然傾瀉……
天剛矇矇亮,放心不下的張大貴在王瓊的陪同下回到老屋。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倒吸涼氣——堂屋後牆被撕開一個大洞,整棟房子像被“老天”推了一把,向前位移了近半米。
大門的門檻與門檻石已完全錯位,張大貴父母的牀鋪上都有土石。“要是沒有及時撤走,估計我們一家都有生命危險。”張大貴的聲音哽住了。這位在祖屋生活了60年的漢子,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可怕力量。
這場生死救援並非偶然。湖北應急部門建立的“叫應”機制在暴雨夜發揮了關鍵作用。鄉鎮預警直達村組幹部,對獨居老人、殘障家庭等必須“敲門見人”。
王瓊就是在接到忠堡鎮防汛指揮部的災情預警時,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張大貴一家。“當時雨下得很大,在前幾次檢查中他家屋後就出現過微小的土石。”正是他暴雨中的逆行,將張大貴一家三口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張大貴早年離異,家中父母均年老多病。一人精神二級殘疾,一人肢體二級殘疾,屬於村裏的困難戶。村委會將張大貴一家三口暫時安置在了鐵廠溪村的安置房過渡。
“轉移安置的受災羣衆都有生活補貼,確保他們有飯喫、有衣穿、有乾淨水喝。”咸豐縣忠堡鎮鎮長向雪莉告訴記者。
“對張大貴這樣的特殊家庭來說,轉移只是開始。我們將從因災倒房重建補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巨災保險和農房保險賠付等多方面爭取資金,幫助張大貴家早日完成因災倒房重建工作。”恩施州咸豐縣應急管理局減災備災中心主任何豔芳告訴記者。
倒房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初步選址在當地板橋村,遠離地質災害點。張大貴翻着村委會送來的建房圖紙,激動地說:“房子沒了,人還在,還有政府部門幫助重建家園,以前想都不敢想。”
記者瞭解到,目前,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正全力做好受災羣衆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工作,用好用足救災救助政策,用心用情解決受災羣衆的基本生活困難,讓他們早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來源:極目新聞
記者:黃忠
通訊員:葉姣 尹瀚
實習生:王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