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呈現低齡化趨勢。許多家長嚴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每天限定看屏幕不超過30分鐘,給孩子補充胡蘿蔔、藍莓等“護眼食物”,反覆糾正讀寫姿勢,但孩子還是在小學三年級就戴上了眼鏡。
這讓家長們困惑:控制視屏時間、補營養、糾姿勢都做了,爲什麼還是近視?問題可能出在還有一些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護的關鍵點,很多家長遺漏了。
容易忽視的近視誘因
戶外活動時間不足
《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出,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發病率及進展量呈負相關,是近視的重要保護因素。戶外光照可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抑制眼軸過度增長。戶外活動中,孩子還會自然減少使用電子設備、伏案讀寫等近距離用眼行爲,通過自然用眼減少近距離用眼疲勞。
指南建議,兒童學齡前即應開始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每日至少2小時;學校需支持課間戶外活動,家庭應主導放學後及週末的戶外活動,以滿足每日2小時的總量要求。兒童青少年可根據作息習慣靈活安排,利用課間、餐後、放學後等碎片時間,化整爲零進行戶外活動,達到累計戶外活動兩小時,也可以一次性戶外活動兩小時,防近視效果基本一樣。
有效的戶外活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充足的光照,有家長認爲“陰天沒太陽沒必要出門”,實際上陰天戶外的光照強度通常爲1000-5000勒克斯,已滿足最低有效閾值。還有些孩子或家長認爲白天太熱,晚上出來戶外活動就行,但是晚上的戶外光照強度幾乎爲0,對於預防近視來說作用不大。
二是需要眼睛放鬆,戶外環境視野開闊,眼睛可通過看遠看近調節睫狀肌,緩解視疲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午強光直射可能損傷眼睛,建議選擇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後戶外活動。
過量攝入甜食
含糖飲料、蛋糕、甜點、糖果等是兒童青少年喜歡的食物。長期過量攝入這些甜食,不僅可能導致超重肥胖和代謝紊亂,也會增加近視的發生風險。有研究提示,過多糖分的攝入,會改變鞏膜的硬度,使眼軸增長,讓近視更容易發生或者進展更快;甜食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會消耗體內的維生素B1和鈣質,這兩種物質對於維持眼球的正常生理功能都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控制孩子的甜食攝入,兒童青少年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
用眼環境設置不當
兒童寫作業時若僅使用單盞檯燈且周圍環境光線不足,眼睛需頻繁調節焦距,易導致疲勞。應在明亮的環境下用眼,如在家中設置閱讀區域,區域內的光線要均勻、明亮,不要在昏暗的環境下閱讀。
缺乏定期視力監測
部分家長認爲“孩子自述視物清晰即無問題”,但視力下降可能是近視、散光或其他眼病的信號。建議孩子每3個月或半年檢查一次視力,一旦發現異常,應由醫生調整檢查週期。家長應把孩子的驗光結果和視力檢查單保存好,幫助醫生建立孩子專屬的屈光發育檔案,一起爲孩子制定個性化的近視管理方案。
孩子近視後的應對措施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不挑食,控制甜食攝入,增加菠菜、西蘭花、萵苣葉、玉米、青豆、番茄等富含葉黃素的食物,以及胡蘿蔔、動物肝臟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2.科學運動:保證每日2小時戶外活動(如散步、跑步等),通過光照及眼球運動延緩近視進展;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如閱讀、拼圖),遵循“20-20-20”法則,即每用眼20分鐘,遠眺20英尺(約6米)外20秒。
3.充足睡眠: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建議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促進眼部發育及修復,避免熬夜影響褪黑素分泌(可能干擾眼球生長調控)。
4.及時就醫:出現視力問題後,及時就醫,所有近視患者一旦確診,即應配鏡矯正,並定期驗光復查,否則時間一長,不僅會加快近視發展,還會影響兒童的正常視覺發育。
兒童近視防控無“捷徑”。家長需走出“限屏幕即護眼”“補營養即可防近視”的誤區,從每日2小時戶外活動、控制甜食攝入、調整用眼環境到定期監測視力,關注每個細節。早重視、早干預,才能爲兒童眼健康築牢防線。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