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一位小兒神經外科醫生在網絡上分享了一則“晃嬰綜合徵”病例,引起廣泛討論。就診的1歲患兒,因家長哄娃時搖晃過猛出現顱腦損傷。
據視頻中的患兒父母講述,嬰兒4個多月時,爸爸曾抱着孩子,“像舉高高一樣往上晃”,在下面接住後放在牀上,孩子大哭,隨後臉色蒼白、昏迷不醒。
接診的上海醫生看過患兒拍的片子後,向家屬解釋,患兒的臉部、枕部與左右耳出現積液,導致左腦壞死,右側肌張力偏高,患上“晃嬰綜合徵”“多囊性腦軟化”。
爲何“搖晃式哄娃”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家長們的這一鬨娃方式,還能否繼續?圍繞這些問題,7月15日,九派新聞採訪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前主任,教授、學科帶頭人陳謙學。
他結合現有情況推測,這應該是特例。其解釋,家長往空中拋、再接住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顱腔隨着上升下降的運動而隨之震動,可能造成傳遞的間接性損傷,但要看具體的CT或磁共振片子,來推斷嬰兒腦損傷與家長拋接的動作是否存在關聯。
對於“搖晃式哄娃”,陳謙學強調,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注意。嬰兒還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大腦發育還不健全,抗損傷能力比成人弱。這期間,如果大腦受到某種外因刺激(如拋、接的大幅動作),可能產生一定損傷。
他表示,家長在哄娃時,可以輕輕地搖一搖,讓嬰兒的頭頸部、胸部、腹部與軀幹整體一起動,但幅度不能過大,如高度、頻率與幅度超過正常範圍,可能導致部分嬰兒出現損傷。至於部分家長往空中一拋、再一接的動作,考慮到危險性並不建議。
記者注意到,上述案例發佈後,有網友在評論區提醒,“不要帶小月齡孩子開車出遠門,急剎車會使孩子大腦劇烈搖晃”。
對於這一說法,陳謙學指出,有一定的道理。不僅兒童,成人在急剎車時,顱腔隨着慣性的前後移動,也可能發生損傷。因此,家長帶兒童出行時,給孩子使用生產合格的安全座椅,有助於減少損傷。同時也要繫好安全帶,多方面保護。此外他還提醒,家長應注意,謹慎帶嬰幼兒參與過山車等刺激性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醫院,陳謙學曾接診過不少因家長看護時不小心脫手,導致兒童掉到地面、出現損傷的案例。其中,患兒的損傷部位主要爲腦部,也有少數臀部着地但導致腦與頸損傷的。
除了直接損傷,還有外力傳遞傷。他解釋道,比如從高處掉落時,孩子雙腳着地,外力通過脊柱從下肢傳遞到頸部,導致顱頸交界區損傷。
陳謙學告訴九派新聞,這些掉落後大腦受損的患兒中,最嚴重的致命。有的沒搶救過來,還有的甚至沒有時間和機會搶救。“人的生命是靠腦幹來管理,腦幹就像樹的樹根,管人的心跳、呼吸”,談及腦幹對人的重要性時,他說。
公開資料顯示,“晃嬰綜合徵”全稱“搖晃嬰兒綜合徵”,是一種因用力搖晃嬰幼兒造成的嚴重腦損傷,可損傷或破壞兒童的腦細胞。在輕微病例中,患兒在遭受搖晃後可能看似無礙,但隨着時間推移可能出現健康問題,症狀表現爲皮膚蒼白或變色、食慾欠佳、嘔吐、難以保持清醒、昏迷等。
記者:胡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