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怪魚”咬着魚鉤不停扭動身軀,突然身側“翅膀”向兩側炸開,驚呆圍觀羣衆……近日,在抖音平臺上,一段拍攝於東港海邊的視頻引發大連網友熱議。
市民釣上帶翅膀的怪魚
7月8日,一條“海釣釣到帶翅膀飛魚”的短視頻在抖音平臺引發大連人的關注。畫面中,一名男子手持魚線,魚鉤上懸掛着一條不斷扭動的魚。這條魚腹部是銀白色,背部爲藍綠色。掙扎中,魚身兩側細長的鰭突然向外展開,形似兩片寬大“翅膀”。發佈者配文稱:“釣魚竟釣到新物種。”
這條“怪魚”展翅的場景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說,“這是飛魚,大連海域比較罕見,南方更常見一些。”一位IP屬地爲黑龍江的網友則驚歎:“這麼大的飛魚,說明大連生態環境好,物種豐富。”
7月10日,記者聯繫到視頻拍攝者陳先生,他是一名戶外釣魚愛好者。陳先生回憶稱,7月7日傍晚6點鐘左右,他在中山區東港海邊垂釣時,釣獲此魚。“看着很奇特,從沒釣過這種帶翅膀的魚,雙鰭如翼般開合。”陳先生說,“怪魚”引來市民圍觀,現場有人猜測是鮁魚,也有人難以辨識。此時,一名學生模樣的少年喊道:“這是飛魚!”
陳先生經網絡查詢比對,確認該魚形態特徵與“飛魚”高度相似。出於對物種的好奇與保護意識,他拍攝影像資料後,隨即將魚放歸大海。
近年來大連釣友屢次捕獲“飛魚”
記者梳理發現,海釣釣到飛魚在大連海邊時有發生。2024年6月有外地媒體轉載短視頻,記錄一名男子在小平島海邊釣獲飛魚的事件。視頻中,一名身着校服的男子,手握魚竿,向鏡頭展示釣到的“飛魚”。口中發出連聲驚歎:“第一次見到飛魚。”
此外,記者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以“大連海釣飛魚”爲關鍵詞檢索,發現近兩年多次出現相關記錄。小紅書平臺上,有網友于數天前發佈筆記稱:“海釣竟收穫一條兩隻翅膀不停扇動的魚。”該博主寫道,釣魚地點位於東港,現場很多圍觀的市民都表示首次目睹活體飛魚。
記者注意到,在該圖文下方留言區,有網友表示,“前兩天在高新區大連國際雕塑公園也釣到了飛魚。”2024年8月,另一網友曬出東港釣獲的飛魚照片並配文稱,“飛魚外形非常漂亮。”
它是燕鰩魚 最遠能“飛”出百米以上
這是什麼魚,爲什麼會有翅膀?記者採訪了大連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宏龍。他表示,根據市民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這是一條燕鰩魚,也稱文鰩魚,俗稱“飛魚”。“這種魚不僅善遊,更能躍出水面進行短距離滑翔,所以被稱爲‘飛魚’。”李宏龍解釋道。
燕鰩魚真的會飛麼?李宏龍說,燕鰩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飛行,而是一種短距離的滑翔行爲。當海洋中悠然自得的燕鰩魚感受到威脅時,它們會藉助胸鰭和尾鰭的力量,使身體迅速前進,產生強大沖力,“彈射”出水面,讓身體置空滑翔。
如果需要,燕鰩魚可以在完成一次滑翔後,尾部再次發力拍水,進行多次滑翔。燕鰩魚一般可飛離水面1-2米的高度,可滑行數十米至百米以上,最長飛行時間可達40秒。其發達的深叉形尾鰭和翼狀胸鰭不僅是標誌性外表特徵,更是賦予它們能成功躍出水面、短距滑翔的重要保障。所以,常有漁民會見到燕鰩魚羣集體躍出水面滑翔,在海面上形成一片翻飛起伏的“飛行魚浪”之景,場面十分壯觀。
記者瞭解到,燕鰩魚是典型的羣居性洄游魚類,會結成規模不等的羣體進行活動。這一羣居習性也是一種防禦行爲,當面對金槍魚、鯊魚、海豚等兇猛掠食者,可以通過“魚多勢衆”迷惑天敵,降低個體被捕食的概率。此外,燕鰩魚還具有強烈的趨光性。這也是很多夜間作業的漁船利用集魚燈時,常會出現魚羣隨着光亮紛紛“飛”向漁船甲板的場面發生。
李宏龍說,燕鰩魚在大連近岸海域較爲少見,但在渤海和黃海海域均有分佈記錄。最大的燕鰩魚能長到五十釐米左右,但大部分的燕鰩魚平均只有成人的巴掌大小。在黃海北部,每年的5月-7月是燕鰩魚的產卵期。李宏龍說,近海豐富的食物資源是吸引它們的重要因素之一。燕鰩魚主要以橈足類、端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爲食,而海洋上層水域浮游生物繁盛,燕鰩魚可能是爲了覓食來到近海岸邊,才被市民觀測到。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 劉宣州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