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暑氣升!節氣飲食與養生重點,一文看懂

7月7日進入小暑節氣。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此時既高溫炎熱,也降水增多,甚至可能出現大暴雨、雷擊等現象。民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是對全年最悶熱氣候的生動描述。暑溼交蒸時節,如何調攝養生,安然度夏?

小暑將至,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指這個時節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時期正是伏天的開始。

這個時候雨熱同期、高溫潮溼,人體內守的陽氣很容易浮越在外,氣溫的升高也會導致心煩氣躁,戶外活動常常使人汗流浹背,適量出汗可以散熱清心,但大汗則會導致氣隨津泄,傷氣又傷陰。因此,出汗後適時補充水液,但不能貪食生冷,否則更傷陽氣。小暑時節,雖暑氣未極但暑溼俱盛,此時調理養生的重點是消暑寧心、健脾祛溼。

小暑時節身體會有不適感

在小暑時節內,人們很容易感覺到精神非常疲憊,而且出汗很多,會覺得口渴多汗,會覺得脘腹脹滿,有時候會感覺到噁心,甚至感覺到腹滿腹瀉、胸悶氣短一系列症狀。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跟暑邪的特點有關。

第一個特點是熱邪, 它有熱邪的特點,容易耗氣傷津,造成疲憊。

第二個特點是溼邪, 溼性重濁黏膩,很容易困脾,造成脾胃運化方面的問題。

此外,又容易困表,造成頭疼、頭重如裹、身體酸重等等一系列的症狀。

小暑養生,護好2個臟腑

小暑時節要特別注意兩個臟腑的養生,一個是心,另一個是脾。

0 1

養心

心在中醫理論中是君主之官,性屬火,其氣通於夏。也就是說,在夏天陽氣非常亢盛的時候,我們的心氣也容易過旺,因此很容易出現心情煩躁甚至包括睡眠不好等症狀,尤其是對於有一些基礎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講,這些就更加常見。

0 2

健脾

脾在中醫理論中是屬土的,喜燥惡溼,在時節對應上來講,是通於長夏季節。長夏季節就是小暑這段時間。在小暑時節,溼邪很容易困脾,造成脾胃功能運化失常,比如,會出現消化障礙、腹脹、食慾下降、腹瀉等等。因此在養生時可以有意識地多服用一些健脾的食物。

小暑養生有4避

0 1

避暑

7月暑熱之氣盛行,若侵入人體可能引發中暑,出現高熱、煩躁、頭暈、頭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壓下降等。此時節如進行戶外活動應避免太陽直接照射,做好防曬,少量多次補水,否則容易灼傷皮膚、導致中暑。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段,應儘量減少外出。

0 2

避寒

夏季防寒同樣重要。如貪涼飲冷無度,傷害脾胃,就會導致疾病。許多愛美女性在空調房內穿着露臍、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風寒邪氣侵襲。夜間休息時,留心室溫不可過低,儘量選取質地輕薄、柔軟的臥具,做好腹部的保暖。

03

避溼

夏季暑溼較盛,淋雨、涉水、久處溼地容易導致身體被溼邪侵襲。應保持居住環境乾燥通風,淋雨或涉水後要及時擦乾身體、更換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0 4

避風

現代人們不管是家裏還是商場、辦公室,都冷氣充足,空調、電扇必備。俗話說“夏夜避風如避箭”,《攝生消息論》也說:“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便睡着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雖快,風入腠裏,其患最深。”睡覺時應避免着涼,不在風扇、空調出風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則,輕者傷風、腹瀉、骨關節疼痛,重者甚至面癱。

小暑怎麼喫

0 1

食海蜇

消積潤腸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海蜇的國家,西晉張華在《博物志》就有食用海蜇的記錄。海蜇具有清熱化痰、消積潤腸的功效,將海蜇與黃瓜、蒜、香菜等一起涼拌食用,無疑是小暑時節解暑開胃的佳品。

0 2

小暑喫黍大暑喫谷

許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嘗新米、喝新酒。據說“喫新”也可稱作“喫辛”,即在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將新黍去皮烹粥,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所以民間有“小暑喫黍,大暑喫谷”之說。

0 3

小暑黃鱔賽人蔘

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爲滋補味美。黃鱔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功效,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一定作用。

04

喫伏羊

此外,“喫伏羊”也是小暑常見的習俗。入伏喫羊肉,稱爲“喫伏羊”,這種習俗歷史悠久,江蘇徐州有民謠唱道“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民間也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

來源丨中國中醫藥報、養生中國、健康時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