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又到了喫小龍蝦的好時候
然而,最近福州50歲的陳女士
在處理小龍蝦時不慎被蝦尾刺傷食指
竟導致整隻左手差點“報廢”
據陳女士介紹,她被刺傷後,只是隨手擠了擠血,用清水一衝,便繼續忙活了。沒想到,幾天後傷口開始紅腫疼痛。她自行服用了抗生素,但症狀不僅沒緩解,反而越發嚴重,夜間的劇痛令她難以入眠,手指僵硬到無法抓握。輾轉多家醫院後,她來到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科就診。
骨科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李衛峯爲陳女士會診時,發現她的左手腫脹,呈現出沿腱鞘蔓延的特徵。這一關鍵發現幫助醫生揭開感染真相——海洋分枝桿菌感染。
“海洋分枝桿菌這個名稱很有迷惑性。”李衛峯說道,因爲它並非只存在於海水環境,淡水中的魚蝦、貝類、龜鱉等水生生物,甚至家庭魚缸的水體裏,都可能存在它的蹤跡。這種與結核桿菌同源的細菌,在28~32℃的水中繁殖活躍,一旦通過皮膚微小創口入侵人體後,可沿着皮下組織、腱鞘蔓延,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爲普通感染。
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診斷
需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細菌培養等檢測
但檢出率較低,易延誤治療
鑑於陳女士感染已引起肌腱黏連
影響到了手功能,消炎處理效果有限
且進一步診斷也需要
做病理和細菌學結果
醫生建議立即實施手術治療
手術團隊成功清除陳女士手上的病竈,鬆解了受壓的肌腱和神經,爲術後功能恢復創造了條件。結合術後病原體靶向多重測序結果,確診爲“手部感染性腱鞘炎——海洋分枝桿菌感染”。術後,陳女士很快開始進行手部功能鍛鍊,左手逐漸恢復功能。
醫生提醒,海洋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需要耐心。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敏感藥物多藥聯合治療數月,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該細菌不會引起肺結核,也不會人傳人,大家不必過度恐慌,但必須充分認識到它廣泛存在的環境風險。
如何安全處理魚蝦水產品
醫生給出建議
處理生鮮水產品或清洗魚缸時,務必戴厚實防刺穿防水手套;
被刺傷劃傷後,立即擠血、大量流水沖洗5分鐘以上,並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異常,及時就醫;
若傷口兩週未愈,主動告知醫生水產刺傷或接觸不潔水體史;
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免疫力較低人羣,接觸水產品需格外謹慎,最好避免直接處理。
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蘇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