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佈濟南大街小巷,這種街邊美食爲啥都是“買一斤送半斤”?

“下班路過的時候難免會想喫點兒油炸的東西,雞叉骨喫起來比較有滋味,價格也合適,就經常買一些。”剛下班的林先生在炸雞攤前購買一份現炸的雞叉骨。趙女士則對雞叉骨心存疑慮,坦言:“這麼便宜,會不會是用不好的雞肉做的?”

在農貿市場和小喫街的炸雞攤位上,雞叉骨“15元一斤,買一斤送半斤”的招牌特別醒目。金黃酥脆香氣四溢的雞叉骨,成爲不少消費者下酒佐餐的選擇之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雞肉製品的炸雞柳和炸雞翅,卻很少有如此大力度的優惠。

“買一斤送半斤”的經濟賬

在一家經營炸雞生意多年的店鋪前,老闆王先生透露,雞叉骨之所以能“買一斤送半斤”,關鍵在於成本低。“一般售賣雞叉骨的小攤或者炸雞店,使用到的雞叉骨基本上都是醃製好的半成品。批發價格很便宜。”王先生介紹。

相比之下,雞柳和雞翅的成本要高得多。“炸雞柳一般是用雞胸肉製作,而像是雞翅、雞腿本身就是雞肉中的需求比較大、賣價比較高的部位,進價都遠高於雞叉骨。雞胸肉批發價每斤在5到10元,雞翅則更貴,一斤至少7元以上。”

此外,雞叉骨的出成率也較高。經過醃製、裹粉、油炸等工序後,雞叉骨的重量會有所增加,這也爲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利潤空間。“一般醃製好的雞叉骨,上面都是帶着麪糊和醬料的,買一斤送半斤,裏面也是包含麪糊的重量的,所以賣出去的每一份雞叉骨成本並不高。

據瞭解,雞叉骨,又名雞鎖骨、連心脆,位於雞脖子和雞胸肉之間,是一種“邊角料”部位。市場上的雞叉骨主要來自白羽肉雞。這種雞生長速度快,一般40天左右就能出欄,養殖成本相對較低。

2024年我國白羽肉雞出欄量突破115億隻,產量達2032萬噸,分別佔全國肉雞出欄量的78%和雞肉總產量的82%。當整雞被送入加工廠,雞腿、雞胸等“黃金部位”以相對較高的價格流入商超和連鎖餐廳,而雞叉骨、雞架等副產品則以“白菜價”進入小喫市場。

“一隻白羽肉雞分割後,雞腿、雞翅、雞胸肉等部位價格較高,而雞架、雞叉骨則相對便宜。”從事凍品批發的劉先生表示,“市面上的雞叉骨有醃製好的,也有未加工的。從上游加工廠批量購進後在再分銷給各個商家,由於銷量大,價格也能壓得比較低。”

記者瞭解到,目前冷凍生雞叉骨的批發價格在5.5元/kg-12元/kg之間,而醃製好的半成品雞叉骨批發價在8元/kg-15元/kg之間,算上加工、人工、水電、房租等費用,以炸雞叉骨的成本在10元/kg算,15元一份“買一斤送半斤”的炸雞叉骨利潤在7.5元左右。

此外,冷凍技術的發展也爲雞叉骨的儲存和運輸提供了便利。“白羽雞的產量大,凍庫的保鮮時間也比較長,這使得我們可以隨時滿足市場的需求。” 劉先生說,“而且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供應也比較穩定。”

雞叉骨背後的消費心理

“買一斤送半斤”這種促銷方式,在經濟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非價格促銷,意思就是說,商家不是直接降價,而是通過贈送產品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這種方式看起來沒打折,但實際效果往往比打折還管用,因爲它更容易激發人的“佔便宜心理”。當看到“免費獲得半斤”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產生愉悅感,從而降低決策門檻。

同時,“價格錨定效應”也在發揮作用。商家先設定15元/斤的“原價錨點”,再推出促銷活動,讓消費者自動計算出實際單價約10元/斤,產生“賺到了”的認知偏差。“雞翅和雞腿更像是簡餐或者正餐的補充,雞叉骨更像是小菜或者零食。”炸雞攤老闆王先生說。作爲休閒零食的定位,契合了消費者“即時滿足”的心理需求,促使其在衝動狀態下完成購買。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志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