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俗稱草扒子、草別子、牛蝨、草蜱蟲、草爬子等,是一種體形微小的專性吸血寄生生物,成蟲體長約3-5毫米,吸血後可顯著增大。蜱能攜帶病毒、細菌等數十種病原體,通過叮咬人或動物傳播疾病,如同自然界中的“隱形殺手”。
從威脅中樞神經的森林腦炎,到引發多器官衰竭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從潛伏數月的萊姆病,到導致反覆發熱的迴歸熱,蜱傳疾病不僅種類繁多,且部分病種病死率高、後遺症嚴重,甚至可能對兒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羣造成災難性後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蜱媒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一、病毒性疾病
森林腦炎
1.病原體:森林腦炎病毒
2.分佈:主要流行於歐亞大陸,在我國病例主要分佈在東北的林區,此外新疆天山北麓也是森林腦炎的自然疫源地。
3.發病情況:臨牀上以突起高熱、頭痛、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徵、癱瘓爲主要特徵,常有後遺症,病死率較高。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1.病原體: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2.分佈:在我國,病例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上游的巴楚縣等區域。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該地區成爲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的理想滋生地。
3.發病情況:該疾病起病急驟,以突起高熱、頭痛、肌肉痛爲主要症狀,隨後可能出現出血傾向,表現爲皮膚瘀點、鼻衄、牙齦出血等。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內臟出血、休克以及多器官衰竭,此病的病死率較高。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1.病原體:大別班達病毒
2.分佈:在我國中部多個省份都有報告病例。
3.發病情況:典型的臨牀表現包括髮熱、乏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並伴有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部分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可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困難、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儘管大多數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後可以康復,但仍有少數病例可能發展爲重症甚至死亡。
二、螺旋體病
萊姆病
1.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
2.分佈:主要流行於北半球的美洲、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地區。在我國,萊姆病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
3.發病情況:早期侷限性病變期典型症狀爲蜱叮咬部位出現大的紅斑(遊走性紅斑);早期播散性病變期感染從蜱叮咬部位擴散至全身,表現爲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損害等;晚期感染期則可能出現關節損害等症狀。
蜱傳回歸熱
1.病原體:迴歸熱螺旋體
2.分佈:多見於歐亞大陸和北非,在我國較爲少見。
3.發病情況:以突發寒戰起病,隨後高熱、心動過速、嚴重頭痛、噁心、嘔吐、肌肉和關節痛,常有譫妄。
三、立克次體和相關細菌
引起的疾病
無形體病
1.病原體:嗜吞噬細胞無形體
2.分佈:我國病例高發地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部的一些省份。
3.發病情況:無形體病缺乏典型臨牀表現,潛伏期一般爲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爲發熱(多爲持續性高熱,可高達40℃以上)、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體格檢查可見表情淡漠,相對緩脈,少數病人可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並出現相應的臨牀表現。
埃立克體病
1.病原體:查菲埃立克體
2.分佈:在我國,關於埃立克體病的研究和報告較少,但在南方部分地區已有發現。其流行特點和確切分佈尚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3.發病情況:少部分人呈無症狀感染;多數病人出現突發的流感樣症狀,如非特異性的發熱、寒戰、肌痛、無力、噁心、嘔吐、咳嗽等。 頭痛和不適,通常在蜱叮咬12天后起病。
如何預防蜱媒疾病?
科學防控能夠顯著降低風險
1.日常生活中,在蜱蟲活躍季節,儘量避免進入林區、草地等高風險區域;如確需進入,應做好個人防護,如使用驅蟲劑、穿戴長袖衣物和封閉式鞋襪,並在返回後及時檢查全身是否附着蜱蟲,特別是腋下、腰部、膝窩等部位。
日常注意保持居家環境整潔,定期修剪草坪、清理樹枝和落葉,減少蜱蟲棲息地。同時,加強對寵物和家養動物的防蜱措施,定期使用驅蟲產品並檢查體表。通過提高防護意識,有效切斷蜱蟲與人類的接觸鏈,降低感染風險。
2.疾控機構通過加強對蜱及其攜帶病原體的監測力度,特別是針對自然疫源地的監測,可以實現早期預警和干預。
3.醫療機構近年來通過提升對蜱傳疾病的診斷能力和治療水平,進一步確保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與自然共生,需敬畏與智慧並存
蜱的存在提醒着我們,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平衡至關重要。在享受戶外活動的同時,我們必須以科學態度對待自然界的“微小威脅”,在保護健康與生態之間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唯有如此,才能讓“蜱雖小危害大”的警示,轉化爲守護健康的強大動力。/健康科普
作者:病毒病所 李樊、王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