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我從一陣劇痛中驚醒,感覺像是有無數根鋼針在左肘關節裏瘋狂攪動,那種痛深入骨髓,痛得我全身冒冷汗。”寧波的王先生回憶起痛風發作的夜晚仍心有餘悸。
王先生今年45歲,身高180釐米的他,體重達到了100公斤。他的生活習慣並不健康——高熱量、高嘌呤的食物常常擺滿餐桌,外賣更是家常便飯,平時幾乎不運動。日復一日,體重秤上的數字一路飆升,體內的尿酸水平也在悄然失控。
近幾年,他的痛風發作得愈發頻繁,幾乎每月都要“光顧”一次。每次發作,關節都會迅速腫脹,疼痛讓他連走路都成了奢望。更可怕的是,全身關節漸漸被痛風石“攻佔”,這些像石頭般堅硬的沉積物不僅破壞了關節結構,還時不時破潰流出灰白色液體,散發着令人作嘔的氣味。“每次看到關節上的痛風石,我都覺得自己像個怪物。”王先生滿臉尷尬地說。
痛風石是怎麼形成的?面對王先生的疑問,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李聲東給出瞭解釋:“我們的血液裏漂浮着無數微小的尿酸結晶,當濃度超過飽和點,這些結晶就會悄悄沉積在關節縫隙、腎臟、血管壁上。”李醫生表示,長期的高嘌呤飲食就像不斷往血液裏撒鹽,最終讓關節成爲尿酸結晶的“垃圾場”,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痛風石。而痛風與肥胖一旦“聯手”,不僅會加劇關節損傷,還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如果不及時干預,患者的關節功能可能嚴重受損。
專家提醒,痛風治療有“黃金時間”——發作後越早干預,關節損傷越小。若發現關節莫名疼痛、體重異常增加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尿酸等指標。此外,患者應定期監測尿酸,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停藥。
相關新聞: “00後”患者不斷增多 ,痛風“找上”年輕人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近年來,年輕痛風患者逐漸增多。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年版)》指出,痛風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
多地一線醫生反映,年輕痛風患者在不斷增多。“有的高中體檢,幾百個孩子中,有10多個孩子尿酸高。”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醫生王柳說,“今年6月到7月,因爲尿酸高來就診的患者中,14歲到18歲的就有10多個,20多歲的患者幾乎每天都能遇到。”
業內人士指出,要使年輕人羣遠離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需普及相關健康知識,健全社會防控干預體系。多位臨牀一線醫護人員建議,在青少年體檢中增加血尿酸檢查,以便早診早治。如果調整生活方式後,尿酸水平仍降不下來,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藥物進行干預。
除高尿酸血癥外,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其他代謝綜合徵的發病年齡也在提前,需警惕“共病”多發的趨勢。
專家提醒,患高尿酸血癥的年輕人需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及結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腎內科主任許輝建議,年輕人要健康飲食,控制攝入的總熱量,避免暴飲暴食,少喫甜食,適當限制攝入高嘌呤食物;多喫新鮮蔬菜,建議每日飲水量不少於2000毫升。控制體重也是降尿酸的有效手段。專家建議,年輕人要堅持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來源 | 寧波晚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