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那麼開朗,怎麼會得抑鬱症?”關於抑鬱症,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近日,一名女演員稱自己因抑鬱出現軀體化症狀,甚至一度被送到醫院搶救,引發公衆關注。她表示,自己曾出現過情緒低落、蕁麻疹、盜汗、睡眠不佳等症狀,但當時都沒有引起重視。

此前也曾有不少公衆人物袒露自己精神狀態不佳,或曾患抑鬱症,這與他們在鏡頭前展示的光鮮面貌形成對比。

2023年7月,歌手李玟因抑鬱症輕生,讓人痛惜,也引起了公衆對於抑鬱症的關注:爲什麼性格陽光開朗的人,也會得抑鬱症?頭痛、失眠、瘙癢......這些也是抑鬱症的表現嗎?

關於抑鬱症,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樂觀的人也可能生病

北大六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成員範滕滕介紹,有一種“隱匿性”抑鬱症,大衆也叫做“微笑型抑鬱症”或者“陽光型抑鬱症”,但這些都不是醫學上的說法,是有一部分患者表現出了不同於以往人們所認知的抑鬱症形象,即他們並不都是愁眉苦臉、悲傷哭泣。

從外表來看,這類“微笑型抑鬱”患者甚至會表現出“樂觀堅強”的一面,但當與其深入接觸之後,還是能察覺到這類患者確實有抑鬱悲傷的體驗。個人獨處的時候或者私下場合,這類抑鬱症患者很難長時間保持所謂的“微笑”狀態。

從以往的接診經驗來看,範滕滕發現這類抑鬱症患者往往不太願意把自己的悲傷傾訴給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其次,這部分患者通常具有較高的自尊心,不願意主動向人求助。

“他們習慣性地用面具把自己僞裝起來,可能這也是一種心理防禦。”範滕滕認爲,這樣反而容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患者本人很難及時得到外界幫助,進而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範滕滕提醒,這種類型的抑鬱症,多發生在公衆人物身上,或是那些平時需要對外界展示良好形象、經常出入社交場合的人身上。

這些症狀

都是危險信號

“TA生活美滿順遂,怎麼可能抑鬱?”女演員患病新聞的評論區,也有公衆提出質疑,認爲藝人的收入水平高於普通羣衆,情緒不佳實屬“矯情”。事實上,抑鬱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爲是生物學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兩種因素孰輕孰重因人而異。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抑鬱症治療中心十一病區主任趙茜介紹,抑鬱不是非得有原因。抑鬱症分爲很多亞型,每種亞型有不同的特點,其中,隱匿性抑鬱最難被發現。

另外,抑鬱症的症狀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個體差異很大,但大致可以歸爲以下幾類。

心情低落:主要表現爲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心態悲觀,程度輕重不等。輕度患者會悶悶不樂、缺乏愉快感、興趣缺失,重度患者會感到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思維障礙:患者常感覺思維變慢、腦子變空,反應慢、記不住事情。思維內容多悲觀消極,嚴重時患者甚至出現妄想等精神類症狀,比如因軀體不適而懷疑自己患有重病,也可能會出現關係妄想、貧窮妄想、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幻覺,常爲聽幻覺。

意志活動減退:表現爲沒有意願和動力做事。比如生活懶散,不願社交,長時間獨處,嚴重時不顧個人衛生,甚至不語、不動、不食。

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爲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或學習費力,總是回憶過去不開心的事情,或者總是想些悲觀的事。

軀體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睡眠障礙、呼吸不暢、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祕、疼痛(身體任何部位)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部分抑鬱症患者情緒尚可,但經常出現軀體上的不適,往往到醫院神經內科、腸胃科等科室反覆檢查卻查不出病因,從而引發更大的焦慮,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去精神心理科排查病因。

得了抑鬱症,休學/辭職就好了?

很多人都陷入過一個誤區:“休學/辭職了,抑鬱症就好了”。

很顯然,這樣絕對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抑鬱的病因來自學業或職場,那麼暫停學業或辭職可能對緩解病情有好處,但在其他情況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本身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法。脫離社會活動後,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在封閉的環境中產生“戒斷反應”,既不利於病情好轉,也不利於後續迴歸正常社交生活。

如果因治病需要暫時減少工作和學習,也可以從這2個方面逐步調整:

  • 嘗試保持社會聯繫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抑鬱症有着重要的治癒和保護作用。脫離了工作和學習,並不意味着患者要拒絕所有的社會環境,進入封閉性獨處的狀態。 反而可以嘗試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有效的社會支持。比如儘量避免獨居,和家人朋友一起居住;或是找兩個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定期跟對方聊聊自己的近況;又或者利用互聯網,找到可以傾訴感情的渠道。

  • 循序漸進地調整生活 

長時間脫離社會環境後,患者難免會對社會環境感到陌生和牴觸。這時,不妨自己先判斷一下這些感受的來源:是因爲外界環境的未知導致自己感到有壓力和牴觸,還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無法應對? 

如果是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可以嘗試先接觸比較熟悉的社交圈子,嘗試先從事簡單的工作,給自己創造一個緩衝空間。如果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工作狀態,也可以先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兼職或較短時間的社會團體活動......

這樣循序漸進地調整,可以避免因突然改變而帶來的緊張性刺激,緩解情緒波動。

如何對待抑鬱症患者?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抑鬱症防治,這些是重點人羣:

1.青少年

2024年12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新聞發佈會上通報,我國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約2%。

國家衛健委發佈《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提出: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爲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

2.老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年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2.8億人患有抑鬱症,其中包括5.7%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爲抑鬱症易發人羣之一的老年羣體,相比青少年羣體,老年抑鬱症的受關注度程度較低,加之自身認知不足、病恥感及不易察覺等問題,老年抑鬱症患者常處於“失語”狀態。

《工作方案》提出:每年爲轄區老年人開展精神健康篩查,對於經心理測評有抑鬱情緒的老人提供心理諮詢和及時轉診。

3.孕產婦

國家衛健委發佈《工作方案》提出: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由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或社工進行孕期和產後抑鬱的篩查追蹤。

4.高壓職業人羣

國家衛健委發佈《工作方案》提出:對處於職業發展特定時期或在易引發抑鬱問題的特殊崗位工作的職工,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及心理援助。

抑鬱症不是“思想病”,一味勸患者“想開點”,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待抑鬱症患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他們:

1.多理解

讓抑鬱症患者獲得尊重和正在被嘗試理解的感覺很重要。他們的很多痛苦不爲人知,也很難一次性表達清楚,要不斷地嘗試多理解他們。

2.多傾聽

傾聽對抑鬱症患者最重要。傾聽過後,我們最好不加評價、不加分析、不加指責。

3.多關心

抑鬱症患者通常很脆弱,需要被關心和愛護。

4.多配合

在患者需要獨處時,我們給予一些空間和自由;在患者哭泣和發泄時,我們給予陪伴,允許他在不傷害自己的限度內發泄。

5.不盲目建議、鼓勵和督促

抑鬱症患者處於疾病的狀態下,承受力和對外界的敏感度異於日常狀態,各類微小的事情都會帶給他們壓力和崩潰感。不應強行帶患者運動、聚會、旅行、讀書及嘗試各類網上查閱到的治療方法和調整方式。

6.不指責

抑鬱症患者最害怕被貼上不努力、不負責、不認真、不堅持等標籤。

7.不詢問原因

不要直接問“爲什麼大家都有壓力,就你脆弱,就你生病”。抑鬱症是一種病因複雜的疾病,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否要患病。

8.找專業醫生進行治療

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態,判斷患者是否需要藥物干預、目前最該做的和最不該做的事情等,並給出相關治療方案。

對於抑鬱症患者

不管是治療方法層面

還是整個社會文化層面

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

對待疾病最好的方式

就是提前預防、引起重視、積極治療

切莫諱疾忌醫

願你天天開心

來源|央視網綜合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社、光明網、浙江宣傳、深圳衛健委、潮新聞、新京報、健康時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