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11月6日,於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2025年印度洋—太平洋國際海事博覽會在爭議中落下帷幕。日本組織的最大規模防務企業“集體出海”備受外界關注。防務網站“海軍新聞”稱,澳大利亞與日本此前簽署的11艘新型護衛艦採購協議創造了日本海外軍售的最大訂單紀錄,新西蘭等國也表達了採購意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表示,日本近年來大幅調整安保政策,逐年增加防衛預算,不斷放寬武器出口限制,謀求突破性軍力發展,不能不讓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對日本是否真心堅持專守防衛、堅持和平發展產生強烈質疑。
13家日企組團參加澳防務展
據“澳大利亞防務”網站報道,在澳大利亞與日本簽署採購新型通用護衛艦的協議過去3個月後,日本防務企業在澳大利亞國防博覽會上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亮相。報道稱,一共有13家日本防務公司參加了在悉尼舉行的印度洋—太平洋國際海事博覽會,包括三菱重工這樣的重量級軍工巨頭。相比之下,2023年日本企業首次參加澳大利亞的防務展,當三菱重工向澳大利亞推廣新型未來多用途護衛艦設計時,其前景普遍不被澳大利亞方面看好。
報道提到,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員透露,澳大利亞海軍對日本“最上”級導彈護衛艦的性能表示肯定。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網站介紹稱,澳大利亞在8月宣佈,已經選擇“最上”級護衛艦的改進型作爲澳大利亞新型通用護衛艦。這些新艦艇將取代澳大利亞海軍老化的現役“安扎克”級護衛艦,後者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性能已經落後。按照澳大利亞海軍的規劃,一共將建造11艘新型通用護衛艦,其中前3艘在日本建造,首艦將於2029年交付澳大利亞,並於2030年服役;其餘8艘將由澳大利亞亨德森造船廠建造。
三菱重工代表在印度洋—太平洋國際海事博覽會接受《簡氏防務週刊》採訪時透露,澳大利亞新型護衛艦將換裝美國和挪威聯合研製的“海軍打擊導彈”(NSM),以替換“最上”級原本搭載的日本12式反艦導彈。該艦配備的其他武器和設備與“最上”級基本相同。
“海軍新聞”網站稱,新西蘭海軍目前也有兩艘“安扎克”級護衛艦在役,並計劃引進新的護衛艦來取代它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有高度的互操作性,因此新西蘭海軍也可能會採購“最上”級護衛艦。報道提到,2024年6月,新西蘭總理訪問日本海上自衛隊橫須賀基地時,專門登上“最上”級護衛艦“熊野”號參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由於澳大利亞在南太平洋國家中擁有不小的影響力,因此此次日本防務企業大規模參加印度洋—太平洋國際海事博覽會,也是有意向該地區國家推銷日本的防務裝備。
仍有不少未知數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認爲,“最上”級導彈護衛艦配備了強大的火力,包括32個單元的美製MK41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可以攜帶多種防空導彈。相比之下,“安扎克”級護衛艦隻有8個單元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澳大利亞人報》11月4日稱,澳大利亞引進的這種新型護衛艦還將配備“前所未有的火力”,理論上可以搭載美製“戰斧”巡航導彈,打擊數千公里外的目標,提升澳大利亞海軍的作戰半徑。
“最上”級護衛艦另一個讓澳大利亞看中的特點是精簡的人員配置。國際戰略研究所稱,“最上”級自動化程度很高,全艦僅需配備90名船員,而“安扎克”級護衛艦則需要170名船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認爲,“最上”級是澳大利亞新一代護衛艦項目所能獲得的“最好選擇”。目前美國海軍沒有合適的護衛艦可供澳大利亞挑選。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稱,美國正在建造的“星座”級新型護衛艦由於設計變更,儘管建造工作已經開始,但完工時間至少將比原計劃晚3年。美國海軍前上校舒斯特表示,即便如此,“星座”級護衛艦也可能無法趕上“最上”級的性能。
國際戰略研究所分析稱,澳大利亞選擇“最上”級護衛艦,不僅是因爲其性能,更體現了澳大利亞和日本在國防工業關係以及整體防務關係方面越走越近的新趨勢。
報道提到,近十年前,日本向澳大利亞推銷“蒼龍”級常規動力潛艇失利,但如今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西方媒體都提到,澳大利亞決定向日本採購護衛艦並非毫無風險。儘管日本在建造先進戰艦方面有一定基礎,但在出口此類複雜裝備方面卻毫無經驗。與此前日本防務企業單純地對外提供成熟裝備不同,澳大利亞將深度介入新型護衛艦的設計和建造過程,缺乏相關經驗的日本造船工業能否與國外用戶保持順暢的溝通,依然存在未知數。
而對於澳大利亞而言,同樣存在諸多不可控風險。國際戰略研究所提到,澳大利亞海軍習慣於頻繁修改軍艦設計方案,多次導致項目進度延誤和成本飆升。同時後8艘護衛艦將由澳大利亞亨德森造船廠建造,這也意味着該造船廠的擴建工作必須按時完成。
更重要的是,目前公佈的該項目總價爲100億澳元(約合65億美元),但僅涵蓋項目初期階段和前3艘艦艇的建造費用。當前澳大利亞正在同步推進多個重大軍購項目,包括“奧庫斯”核潛艇項目,以及從英國採購更大更先進的導彈驅逐艦。
一位中國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在不大幅增加現有國防開支或削減其他領域開支的情況下,澳大利亞政府如何爲所有這些海軍現代化項目提供足夠的資金。”由於在澳海軍現代化項目中,新型護衛艦的重要性遠低於核潛艇和驅逐艦,因此它很容易成爲“經費不足”的犧牲品。同時“最上”級護衛艦的生存能力仍存在爭議,考慮到近期美海軍在紅海攻防戰中的實際情況,配備32個單元的垂髮系統可能遠遠不夠。
日武器出口“新突破”值得警惕
CNN在介紹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護衛艦採購協議時強調,二戰後的大部分時間裏,日本禁止出口武器。但近年來,日本政府不斷放寬武器出口限制,向國外出售與監視、偵察和救援相關的裝備。菲律賓成爲日本武器出口禁令鬆動的首批受益者,獲得了日本製造的空中監視雷達。
2014年,日本政府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用以代替《武器出口三原則》,事實上大幅放寬武器裝備及相關技術的輸出限制,爲武器“出海”打開方便之門。此後日本政府又審議通過新版《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和運用指南,決定向美國提供在日生產的“愛國者”防空導彈。這是《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通過後,日本政府首次允許出口殺傷性武器。
但CNN提到,日本對澳大利亞出售護衛艦的規模和金額都遠超向美國提供“愛國者”導彈的項目。報道稱,拿下澳新型護衛艦採購大單,是日本迄今爲止獲得的最大防務出口訂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日前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我們敦促日方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堅持走和平道路,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以免進一步失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