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無人作戰裝備早在近年的局部衝突中嶄露頭角,而俄烏衝突中的無人裝備在這個歲末年初又開始更換全新的作戰模式,無論是無人艇與對空導彈的組合“史上首次擊落直升機”,還是光纖制導的無人機讓傳統反無人機措施失靈,它們都在暗示未來戰爭“矛”與“盾”的對抗正在螺旋升級,或將迎來新的“無人戰爭”時代。
歷史性第一次!無人艇擊落直升機
據印度《歐亞時報》2日報道,烏克蘭軍方於去年12月31日宣佈“創造了歷史性壯舉”,使用海上無人艇發射對空導彈,擊落了一架俄羅斯軍用直升機。這也意味着無人艇在與有人裝備的對抗中再度佔據了主動。
報道稱,烏克蘭國防情報總局在去年12月31日宣佈,烏軍一艘Magura V5型自殺式無人艇在黑海靠近克里米亞的塔爾漢庫特角附近擊毀了一架俄軍米-8直升機,據稱另一架直升機也在攻擊中受損。“這成爲現代無人水面艦艇中的里程碑事件”。
根據烏方發佈的視頻,當時這艘無人艇正在與兩架俄軍直升機對峙,隨後該無人艇發射了一枚R-73紅外製導格鬥導彈,導致一架俄軍米-8直升機被擊落,另一架直升機在交戰後設法返回基地。烏克蘭國防情報局還發布了另一段據稱是截獲的被擊落俄軍直升機飛行員的無線電通信,飛行員描述稱:“砰的一聲——我被擊中了。這是從水裏發射的。之後又有一枚導彈一閃而過。我沒有看到它去了哪裏,但第一枚導彈直接擊中了我,並在附近的某個地方爆炸了,一些系統被損壞了。”
該報道提到,Magura V5型自殺式無人艇是當前烏軍使用的主力無人艇之一,它全長5.5米,寬1.5米,巡航速度爲22節(每小時約40公里),最高速度爲42節(每小時約78公里),作戰範圍超過800公里。它採用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可以執行偵察、作戰、佈雷、搜索和救援等多種任務。
美國“福布斯”網站2日稱,近年來,烏軍使用多種型號的自殺式無人艇讓俄黑海艦隊遭受嚴重損失,迫使後者放棄了黑海控制權並轉移到距離烏克蘭控制區更遠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24年2月、5月和6月,烏軍無人艇對克里米亞俄海軍塞瓦斯托波爾基地的多次突襲中,先後擊沉了一艘護衛艦、一艘登陸艦、一艘巡邏艇和一艘拖船。
但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俄軍也在想辦法對付烏軍無人艇,利用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居高臨下摧毀缺乏還手之力的無人艇成爲最典型的手法。俄軍此前也多次發佈視頻,展示利用直升機配備的機槍、非制導火箭彈和反坦克導彈摧毀烏軍無人艇。而現有證據顯示,烏克蘭從去年5月開始嘗試爲無人艇配備紅外製導的空對空導彈,作爲對付俄軍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空中打擊的應對策略。美國“動力”網站2日稱,俄軍發佈的視頻顯示,2024年5月7日,俄軍卡-29直升機在克里米亞半島西北部海域摧毀了烏軍一艘安裝有R-73空對空導彈的Magura V5型自殺式無人艇。被俄軍俘獲的無人艇殘骸顯示,該艇後部設置有可以傾斜發射R-73空對空導彈的發射架,可能是通過艇艏的紅外/光電瞄準設備提供目標指引。當時該艇曾向俄軍直升機發射一枚導彈,但沒有命中。該報道稱,儘管俄軍直升機飛行員對於烏克蘭將空對空導彈與無人艇結合的做法感到驚訝,但俄軍當時並未重視這種趨勢,直到最近的戰鬥證明爲無人艇配備防空導彈的做法是有效的。
報道稱,安裝在無人艇上的R-73格鬥導彈是一種強大的對空武器。它原本是烏克蘭空軍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上的主力空戰武器,採用靈敏的紅外製導模式。R-73配合頭盔瞄準具,可以在空戰中對抗離軸角75度的目標。“這意味着無人艇只需要簡單的輔助傳感器就可以協助該導彈鎖定空中目標”。再加上R-73的有效射程超過直升機使用的機槍和反坦克導彈,“對於意圖攻擊烏軍無人艇的俄軍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而言,它們可能會首先進入烏軍無人艇對空導彈的攻擊範圍,因此再也無法安枕無憂地放心攻擊了”。
“動力”網站提到,爲水面艦艇安裝空對空導彈的做法正在快速擴散,也門胡塞武裝就已經將R-73改裝爲從水面發射,並將其作爲防空武器。
“福布斯”網站稱,無論是烏軍爲無人艇配備機槍和防空導彈,還是俄軍利用各種方法展開反制,都顯示當前俄烏在黑海的無人艇攻防戰還在持續升級。芬蘭國防分析師喬尼·阿斯科拉評價稱,“烏克蘭無人艇擊落俄軍直升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事件,對俄羅斯在黑海的行動具有重大影響。”他表示,未來烏克蘭也可能爲地面機器人配備相同的傳感器和對空導彈。“如果能夠使用無人地面車輛以低成本複製這一做法,可以快速增強烏克蘭的近程防空能力。”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單從技術手段看,烏軍爲無人艇配備格鬥導彈的實現難度不大,考慮到無人艇的對空探測能力有限,有了防備的俄軍直升機也不難避開格鬥導彈的攻擊範圍。但俄烏無人艇攻防戰所帶來的未來海戰作戰思路的轉變,更受到各國海軍的重視。現役主力艦艇往往更重視應對戰鬥機或導彈等空中威脅以及水下潛艇,如何應對這類成本低廉、難以被探測且活動範圍廣的自殺式無人艇成爲難題。
無人機突襲越來越難防
持續的俄烏衝突中,掛載小型炸彈或反裝甲武器的小型無人機已經超越火炮,成爲戰場上的“死神代表”。各國軍事專家認爲,傳統對付這類無人機的措施正在逐步失效,如何應對無人機威脅重新成爲現實中的難題。俄羅斯衛星網1日稱,烏克蘭國防情報總局局長基裏洛·布達諾夫承認,俄軍開始大量使用光纖制導的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FPV),這種不受電子戰干擾的設備正成爲烏軍面臨的“巨大問題”。
俄羅斯國防部去年12月接連發布多個視頻,展示俄軍無人機如何摧毀烏軍坦克和裝甲車輛。美國“突發防務”網站注意到,爲了防備這類無人機的攻擊,俄烏雙方的裝甲車輛基本都配備有格柵裝甲用於阻攔無人機投擲的炸彈。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去年12月25日的報道稱,俄國防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名俄軍無人機操作員在扎波羅熱方向通過密切配合,成功摧毀一輛配備格柵裝甲的烏軍坦克。報道稱,當時一名無人機操作員遙控指揮四旋翼無人機在坦克頂部釋放一枚手雷,直接將坦克正上方的防護網炸開大洞,而第二名無人機操作員控制無人機扔下反坦克手雷,穿過防護網的洞直擊烏軍坦克炮塔頂部,爆炸擊穿了頂部裝甲並直接引爆內部彈藥。
而另一個視頻顯示,俄軍使用光纖制導的FPV在庫爾斯克方向擊毀了一輛烏軍的美製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視頻顯示這輛M1A1坦克在沿着公路行駛,第一架FPV無人機直接撞上坦克後方,導致該坦克癱瘓。隨後視頻切換到第二架FPV無人機視角,該無人機準確地從炮塔側後方發起攻擊,成功將M1A1坦克摧毀。“突發防務”網站提到,俄軍正越來越多地使用光纖制導的FPV無人機。傳統無人機主要依靠無線電信號遙控指揮,因此各種無線電干擾裝置,從大型電子戰設備到單兵的反無人機槍都是利用破壞無線電信號的方式,讓無人機失去控制而無法執行作戰任務。但光纖制導的無人機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對方電子戰設備的影響,即便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也能保持信號穩定。
正是因爲越來越多的無人機攻擊,讓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承認,美國援助烏克蘭的M1A1坦克在戰場上面臨困境。相關文章認爲這款坦克已被證明無法改變戰爭進程,因爲它很容易遭到俄羅斯無人機和反坦克導彈的攻擊。報道用“浪費坦克、浪費時間”來總結M1A1坦克在烏克蘭戰場的表現。
接受採訪的中國專家表示,攜帶戰鬥部的小型無人機如今正在快速展開技術和戰法的迭代,的確對傳統的反無人機手段提出挑戰。光纖制導的無人機使得電磁干擾/欺騙這類最方便的反無人機措施不再有效,必須更多依靠硬殺傷等反無人機手段。新一代主戰坦克往往配備主動防禦系統,能夠定向密集釋放彈片攔截來襲無人機。但由於小型無人機相對主戰坦克便宜得多,如果採用多架無人機協同攻擊的模式,很可能會讓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顧此失彼,或者耗盡攔截彈藥而最終無力迴天。
人工智能會是解決之道嗎?
接受採訪的專家表示,當前無人裝備的智能化水平相對有限,單獨應對起來並不難,但它們具有一個重大優勢——成本相對低廉。例如配備反坦克彈藥的FPV無人機單價只有幾千美元,烏克蘭無人艇的造價約爲20萬-30萬美元,相比之下,現代主戰坦克和直升機價值往往在數百萬美元以上,護衛艦等現代主力作戰艦艇的造價動輒上億美元。因此進攻方利用無人裝備發動大規模襲擊時可以“不惜損失”,哪怕“幾十換一”也“划算”。甚至很多情況下,無人機的成本都遠低於攔截導彈的造價,例如在持續的紅海護航行動中,美國海軍被迫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防空導彈攔截胡塞武裝的廉價無人機。
美國《防務新聞》1日稱,針對當前無人裝備的這種特性,多國都在專門研製低成本的反無人機彈藥。例如愛沙尼亞一家科技初創企業弗蘭肯堡技術公司就在開發一種微型導彈,旨在對抗低空飛行的俄軍廉價自殺無人機,並計劃本月在烏克蘭進行測試。報道稱,該導彈相比現有的反無人機導彈“價格只有1/10、生產速度快100倍”,並將使用人工智能軟件來瞄準即將到來的無人機襲擊。美國防務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在研製“微型擊殺導彈”,能夠摧毀來襲無人機、火箭彈和炮彈。
此外,應對無人裝備威脅的另一個難題是“提前發現”,因爲現有無人裝備通常存在目標小、不容易被察覺的特點,等到發現時留下的反應時間往往很少。爲此美國正在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以強化對無人裝備威脅的識別能力。按照美陸軍規劃的“前沿區域防空系統”,先進戰鬥管理器的人工智能只需0.25秒便能完成作戰決策,並實時自主選擇最合適的武器攔截無人機。路透社去年12月4日報道稱,美國國防科技公司安杜里爾工業公司和美國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將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改進美國的反無人機系統,並優化該系統實時監測、評估和應對潛在空中威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