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3日晚揭曉的“2024北京榜樣”年榜人物中,中國男子乒乓球隊隊長馬龍入選,榮譽簿上添上了巨大的光彩。馬龍在頒獎典禮上表示:“作爲國乒和北京乒乓球隊的一員,我在國際賽場上爲祖國奪取過很多榮譽。除了獲得冠軍,更重要的是,把熱愛和堅持的體育精神傳遞給了更多的人。未來希望繼續爲首都添榮光,讓體育精神在北京這座偉大的城市中閃耀。再次感謝大家的信任,我將繼續前行。”
馬龍,是中國奧運參賽史上奪得金牌最多的運動員,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起至2024年巴黎奧運會,他參加了四屆奧運會,共奪得六枚金牌。23年的職業生涯,馬龍成爲乒乓球史上首位集奧運會、世錦賽、世界盃、亞運會、亞錦賽、亞洲盃、巡迴賽總決賽、全運會及全錦賽單打冠軍於一身的“超級全滿貫”男子選手,也是乒乓球史上首位蟬聯奧運會男單金牌的運動員,男乒歷史上首位雙圈大滿貫得主,被國際乒聯官方認證爲乒乓球領域的“GOAT”(歷史最佳球員)。
同時,多年來馬龍還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帶動和培養青少年選手的成長,是年輕選手的楷模,更是無數球迷的偶像。
在當選“2024北京榜樣”年榜人物後,馬龍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暢談起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來北京發展,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
馬龍在乒乓賽場上留下了很多神奇的紀錄。除了奧運六金,在一年內連奪世乒賽、世界盃、世界巡迴賽總決賽冠軍、以30歲“高齡”成爲國乒最年長的世乒賽男單冠軍、世乒賽男單三連冠、四奪亞洲盃男單冠軍......這些紀錄也很難被打破。
而這一切的輝煌成就,來源於馬龍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
時間回到23年前,“鞍山小馬”憑藉努力終於成爲了遼寧省隊的一員,但他的成長道路很快遇到了瓶頸,乃至跌入了低谷,13歲的馬龍一度面臨被省隊淘汰的境地。但肯於努力和懷揣夢想的人總是能抓住命運給予的機遇,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彼時正值北京西城體校到當地挑選乒乓球苗子,教練關華安看中了馬龍,而馬龍也極爲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跟隨關教練來到北京繼續訓練打拼。
回憶起當年這個抉擇時,馬龍向北青報記者坦承:“那是我人生和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一次了不起的選擇。當時自己雖然還是個孩子,但我也知道,北京乒乓球的整體訓練水平高,訓練環境好,來到首都打球有助於自己開闊視野,擴大眼界和格局。我不僅要感謝選中我的教練,也得感謝我的父母,他們都非常支持我去北京發展。”
當時北京乒乓球隊的特點是女隊強男隊稍弱,女隊擁有張怡寧、郭焱等世界級名將,男隊中雖然也有高手,但整體實力和影響力無法跟女隊相比。潛力巨大的馬龍在張雷等教練的重點培養下,很快就綻放出了光彩,成爲北京男乒的主力球員。2003年,15歲的馬龍入選國家隊。2004年全國錦標賽,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馬龍在男子團體賽中擔當北京隊的第一單打,更是在個人賽上擊敗了劉國正、王皓等名將,一路打進決賽,只是輸給了當時如日中天的王勵勤,獲得亞軍。
馬龍的天賦此時已經展露出來,北京隊給了他巨大的施展才能的舞臺,他的輝煌和內心中更大的夢想正是從北京起航的。
“不敢稱‘六邊形戰士’ ,我只是一個時期優秀的運動員之一”
在馬龍迄今爲止的23年職業生涯中,除了在奧運會上六次摘金外,他還獲得過31個世界冠軍。當北青報記者問馬龍,對哪一次奪冠印象最深刻、在他心中的分量最重時,他回答道,“在這些冠軍中,其實我印象最深刻和對我有重大影響的不止一次,2015年我第一次奪得世錦賽單打冠軍,還有就是2016年在里約第一次奪得奧運會金牌都很重要,當然在東京實現奧運會男單衛冕那一次也算是,但自己感覺要比前兩次平靜一些。”
“雖然早在2006年18歲時就隨國乒奪得了不來梅世乒賽男團冠軍,在接下來的幾年也拿到了世界盃和世乒賽的冠軍,甚至在2012年奪得了第一個個人世界冠軍——在世界盃男單決賽中擊敗名將波爾奪冠,但這些並不是奠定自己世界最強男單地位的比賽。”馬龍回憶說,“比較難忘的是我2015年在蘇州世乒賽上奪得男單冠軍,那一次我覺得自己才真正被大家認可。而且那是我連續參加了四五次世乒賽才第一次在單打中奪冠,所以我認爲那個冠軍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更是我實現世乒賽男單三連冠的起點。”
里約奧運會是馬龍參加的第二次奧運會,他在那裏奪得男單金牌,實現了大滿貫的夢想,所以他用“內心特別激動”來形容當時的感受。“5年後在東京完成衛冕的時候,我的心情反倒是比里約奪冠平靜多了。記得當時對陣樊振東的決賽我是下風球,但還是贏下來了。由於接下來還要打團體賽,我的注意力馬上就轉到備戰團體賽上了,不到結束是決不會放鬆的。”馬龍說。
馬龍還是男乒歷史上唯一一位“雙圈大滿貫得主”,外界公認他力量、速度、技巧、發球、防守、經驗六個方面均衡且全面,沒有短板,於是“六邊形戰士”的稱號不脛而走。談到這個稱號時,馬龍笑着說,“說實在話,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是哪六個方面哪六個邊,哈哈,這個評價有些過了,誇張了。我是專業運動員,從我個人的角度和認知來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缺點沒有弱點、所有能力都相同且處於最高值的乒乓球運動員,我自己當然也不是。”
至於說國際乒聯認證的“歷史最佳運動員”“歷史上最偉大球員”的讚譽,馬龍更是表示自己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我畢竟沒有在劉國樑、瓦爾德內爾這些前輩的時代打過球,也沒有在正式比賽中與他們交過手,這些運動員都是我的偶像。或許在那個時代打球,我就取得不了現在這些成就了。我不能認同自己是歷史最偉大的球員,只能說我是最近10年、20年世界乒壇比較優秀的選手之一。”
“我是中國製造!祖國榮譽高於一切”
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馬龍在決賽中擊敗黑馬、瑞典選手法爾克奪冠之後,在賽場興奮地喊出“I''m made in China!”讓全場的中國觀衆和無數國內球迷感到熱血沸騰,並引起了年輕人的共鳴。“這場比賽,我不僅代表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國隊,代表中國!”正是這種愛國情懷,賦予“中國龍”無限的動力,激勵他不斷前行。
馬龍談到這一次奪冠的經歷時說,“那一次是在歐洲進行的世乒賽,男單決賽中我對陣的又是擁有衆多現場支持者的歐洲選手,更加意識到了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擔當,所以在以4比1獲勝之後,我在現場情不自禁地喊出了那句‘我是中國製造’。”
馬龍坦承,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讓他當時如此激動和興奮。“那次世乒賽前我因爲受傷七個多月沒有打國際比賽了,這是一種隔了許久重新回來的宣泄,最後我終於做到了。而且,拿到世乒賽三連冠的時候我都30歲了,確實很不容易。”他動情地說。
談起屢屢在國際賽場創造佳績、爲國爭光,馬龍的一句話發自肺腑,令人震撼。他對北青報記者說,“你知道國家體育總局乒乓球訓練館裏懸掛的標語嗎:‘爲國爭光、祖國榮譽高於一切’,這時時刻刻鞭策着我們不斷努力前行,是所有進入到國家隊的運動員心中的第一要務,爲國爭光已經深深刻入到每位國乒運動員的血脈裏。”
儘可能地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有更多的可能獲得爲國家贏得榮譽的機會。馬龍在21年的國乒生涯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可避免地遭遇過傷病的折磨,但堅定的信念支撐着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難,繼續尋求爲國而戰的機會。2019年馬龍接受手腕和膝關節手術就是一次嚴峻考驗,儘管手術後的康復時間是漫長的,內心也是焦慮的,但馬龍用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這纔有了他在世乒賽奪冠後那句振奮人心的“我是中國製造!”
“當選北京榜樣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耀,更是北京體育界的榮光”
“北京榜樣”主題活動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主辦,2024年是這項活動開展的第十一年。談及當選後的心情,馬龍表示,“非常開心和榮幸能夠當選北京榜樣,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耀,更是北京體育界的榮光。”這樣的表態再次體現出馬龍的大格局和謙遜的品質。
馬龍獲此殊榮,不僅僅是因爲他作爲北京運動員爲國家和這座城市贏得了無數的榮譽,更在於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對乒乓球事業的熱愛,對體育精神的不斷追求和嚴於律己的運動員表率作用。
馬龍的成功離不開他的自律。一年到頭,他的生活軌跡基本就是宿舍和訓練館兩點一線。訓練館裏,他總是來得最早,回得最晚。訓練、治療、貼球拍、換海綿,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他都有着嚴格的計劃。週末時光,當許多職業運動員進行放鬆時,馬龍依然如平日一樣堅持訓練,訓練館中常常留下他默默訓練的身影。正是熱愛、專注與堅持,鑄就了馬龍的傳奇冠軍之路,使他成爲年輕選手們最好的榜樣,“龍隊”名副其實。“長期地嚴格要求自己,自律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馬龍總結道。
不僅如此,在職業生涯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馬龍也努力踐行着“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回報社會。這些年來,馬龍曾多次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捐贈乒乓球器材,並親自教授他們乒乓球技巧。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着體育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喜歡上乒乓球這項運動。馬龍的善舉不僅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大愛之心,也讓人們更加尊敬和崇拜他。
馬龍在談到自己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時表示,這是乒乓球界的一個優良傳統。“從我加入北京隊,再到後來進入國家隊都受到了這樣的薰陶,我覺得應該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回饋社會,回饋集體對我的培養,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他說,“同時我也在這些公益活動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心靈和精神上都受到了觸動。我覺得不光自己要去做這些社會公益活動,還要帶動更多的人去做,這樣才更有意義。”
“全運會將是收官之戰,未來繼續爲北京做貢獻”
出生於1988年10月的馬龍如今年滿36週歲,已經過了自己的競技巔峯期,馬龍非常清楚這一點。去年年底,馬龍退出了世界排名積分系統,但這並不意味馬龍會徹底離開乒乓球賽場。
和其他運動領域的高水平國家隊老將一樣,臨近職業生涯末期,都會選擇在全運會上繼續爲自己的母隊效力,馬龍當然也不例外。談到這一點時馬龍說,“今年11月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的第15屆全運會,應該是我參加的最後一次全運會了。我現在仍在爲這次重要賽事努力訓練,但運動規律告訴我,這並不容易。如果屆時我的各方面能力指標都達到要求,我會義不容辭地爲北京而戰。”今年的全運會,將是馬龍第五次代表北京參賽,在之前的四屆中,他在2013年和2017年曾經兩獲男單金牌,2013年和丁寧合作贏得混雙金牌,2021年和王楚欽搭檔摘下男雙金牌,爲北京代表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了乒乓球賽場,馬龍的個人魅力、高情商以及在乒壇的巨大影響力,使得他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認可。在奧運冠軍港澳行活動中,馬龍是最受歡迎、最有人氣的運動員之一;在跟隨高校師生團參訪寶島臺灣時,馬龍的表現受到了各方面高度讚揚;去年12月下旬,他和前國家隊隊友劉詩雯、教練秦志戩作爲國乒代表赴美參加了中美“乒乓外交”53週年慶典活動,充分展現出了國乒風采。他不僅是球場英雄,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人們猜測馬龍未來或將扮演更多具社會意義的角色,助力中國體育文化的傳播。
不過,提及這方面話題和未來的人生規劃時,馬龍卻說得很實在,“我感覺自己在熟知的領域之外,其他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和彌補。我的身份僅是一名乒乓球選手,是世界冠軍而已,目前的影響力也僅限於乒乓球領域。當然如果允許的話,我很榮幸也很希望在民間交流等方面多做貢獻。”
馬龍坦承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還沒有完全設定好,還需要進行思索和探尋。
在接受北青報記者專訪的最後,馬龍深情地表示,“從13歲來到北京,截止到現在,我人生的三分之二時間都是在這座城市度過的。而且今後的很長時間裏,我也仍然會在北京生活和工作。說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也好,培養我走向成功的大舞臺也罷,我選擇了北京,北京也選擇了我。我今後肯定要繼續爲北京的建設和北京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北青體育 劉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