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樓市”構建新模式 | “穩樓市”再加力:房票制擴圍激活舊改市場

本報記者 陳瀟

“拆遷改造不要安置房,要房票。”近期,在多個城市的拆遷安置過程中,房票成爲居民關注的焦點。

與傳統的實物安置不同,手持房票,居民可直接在各地政策允許範圍內的售樓處購置新房,省去了安置房建設漫長的等待期。眼下,這一政策正在各地迅速落地。有的地區居民手持房票連夜選購房屋,帶動樓盤一夜清盤;有的地區樓市活躍度因推出房票而明顯回升,城中村改造進程也隨之提速。

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超100城(區)鼓勵採用房票安置方式對拆遷安置戶實施安置。“房票安置+城中村改造”模式落地,樓市是否被激活?該政策對數萬億元市場空間的城市更新領域會發揮什麼作用?近期,《證券日報》記者深入房票先行城市鄭州進行調研,並與房企、分析師等交流,探尋房票如何對“穩樓市”形成加持力,以及房票制度的實踐路徑與突破口。

鄭州樣本:房票制抓住去庫存“祕鑰”

“房票安置”模式並非一開始就被廣泛接受。作爲2024年首批較大規模試點該模式的城市,鄭州率先邁出探索步伐,爲這一安置方式提供市場實操經驗。

自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轉型期以來,鄭州樓市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商品住房庫存壓力較大,部分區域的商品房去化週期曾一度超過兩年;二是城中村改造中安置房建設慢、回遷週期長,羣衆改善居住條件的訴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由這兩大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制約着城市更新與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鄭州將房票安置作爲破解困局的關鍵抓手。2024年10月底開始,鄭州市多個區域大規模落地房票政策。時隔幾個月後,《證券日報》記者奔赴鄭州進行實地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與一些城市將房票用於住房“以舊換新”或人才房購置不同,鄭州將政策重點聚焦於拆遷安置。

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鄭州的房票安置主要圍繞三個核心環節展開:首先,居民依據拆遷協議獲得房票額度;其次,憑票在相應的售樓處選購房源;最後,由政府向開發企業兌付相應的房票金額。

這一機制的關鍵轉變,在於市場化安置方式能“跑通”,由過去政府統建安置房轉向居民自主購房,契合市場邏輯,也契合鄭州現實需求,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是參與房票安置的企業之一。在2024年10月底房票制度實施後,該公司旗下項目中原華僑城一週內去化超500套。

“在預訂高峯期,我們動用了華僑城整個城市公司的力量支援,確保簽約有條不紊進行。”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截至2024年12月底,所有完成簽約的首批房票房源,政府已完成兌付,公司累計回款金額超2億元。房票安置政策,也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鄭州市場的信心。

從幾家當地區域性房企旗下項目的反饋來看,房票制度對市場的支撐力度非常明顯。比如,正商家和寬境、凱田秀水灣等多個定向安置項目在短時間內實現“清盤”,越來越多的樓盤宣佈支持房票購房。房票政策從最初的局部試點,逐步擴大至整個城市,實現由“爆發式需求”向“系統性去庫存”轉變。

“那陣子感覺像回到了樓市的高峯期。”一位鄭州房地產經紀人告訴記者,“村民連夜排隊簽約,售樓處裏座椅不夠,選房區人頭攢動,有些客戶甚至凌晨趕來搶佔位置。”

彼時,《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鄭州多個售樓處發現,許多項目已基本售罄,售樓大廳內擺放着大量敲碎的“成交彩蛋”,門前停有多輛大巴車用於接送客戶。“即便第二批房票還未發放,但也有客戶提前交定金鎖定房源。”一位銷售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公司樓盤一週內售出超120套新房,其中約九成爲使用房票的購房客戶。

房票制度對樓市去庫存也形成了實質性影響。

2025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在“2024年工作回顧”中提及,“創新推出電子‘房票’,解決安置任務230萬平方米、帶動商品房銷售98萬平方米,困擾我市10多年的拆遷安置任務大頭落地”。

另據最新公開數據,從2024年10月底啓動房票安置以來截至2025年1月9日,鄭州已累計核發2.37萬張房票、共計150億元。

更重要的是,2024年8月份至12月份,鄭州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實現了環比“五連增”,除了大環境回暖之外,房票安置政策功不可沒。以當年11月份爲例,鄭州通過房票安置簽約商品房超過2700套,佔全市當月成交量的三成以上。

樓市庫存下降之際,市場預期亦逐步回穩,企業拿地信心明顯回升。2025年2月份,鄭州迎來“蛇年首拍”,一宗住宅用地經過255輪競價,以87.5%的溢價率成交,刷新市內七區(不含東區)樓面價紀錄,成爲房票政策帶動市場回穩的一大註腳。

範圍擴容:房票模式輻射超百城

從實踐結果來看,鄭州的房票安置政策已基本“跑通”,初步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模式,爲全國提供了有力樣本。據統計,當前房票模式已經在全國百餘個城市落地實施。

在政策持續擴圍的趨勢下,一線城市亦加快步伐。今年3月份,深圳市住建局印發的《關於規範城市更新實施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項目補償安置多元化路徑”。至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均已啓動房票制度,標誌着該政策進入更大範圍的落地與探索階段。

目前,各地推進房票安置政策的進度不一。鄭州、廈門等地已基本“跑通”該模式,房票安置進入常態化階段,兌付機制逐步完善。例如,廈門自2024年10月份啓動房票新政以來截至2025年2月底,累計開票金額66.4億元,撬動購房金額100.3億元,去化面積31.7萬平方米,約佔同期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四成。

杭州、柳州等地目前正圍繞選房激勵和適用範圍等細節,持續優化政策設計。杭州已於今年發放首張房票,柳州則在今年一季度將可選房源擴展至9000套,並對在6個月內使用完房票的居民給予5%的面額現金獎勵,提升吸引力。

廣州、南京等地統籌佈局,持續擴大房票適用範圍。以廣州爲例,從荔灣區率先發放首批房票,到天河區推出“跨區通用”房票,再到如今房票可以購買全市新房,政策路徑日益清晰。南京也在近期加快推進步伐,今年3月31日,南京宣佈將既有庫存商品房全面納入“房票超市”,同時加大金融支持,推行“全城通兌”及“電子房票”,提高房票的適用範圍與便捷度。

房票政策不斷擴圍之際,資金兌付的及時性上升爲市場新焦點。記者在多地採訪瞭解到,現房銷售情況下,目前多個城市房票兌付週期在3個月之內,政府在兌付流程與週期控制方面已建立較爲成熟的機制。

“一般來說,保障房票兌付的核心資金來源爲拆遷土地的出讓收益。同時,各地也在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包括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城市還通過發行閒置土地專項債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以增強政策的持續執行力與覆蓋面。

政策不斷完善,支持機制逐步健全,房票正走出“試驗區”,進入更多城市城中村改造的“主戰場”。

破冰突圍:助力化解舊改難題

2025年,爲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貨幣化安置,計劃在新增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改造規模。這意味着,不少待改造規模較大的城市,在2025年將按下“加速鍵”。

長期以來,城中村改造面臨多重挑戰。其一,地方政府需負擔動輒數億元的安置房建設費用,改造壓力不小;其二,房企受制於流動性壓力,投資能力下降,舊改項目陷入“拆得慢、建不快”的滯緩局面;其三,拆遷居民存在數年以上的安置等待期,期間費用以及安置房交付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如何加快拆遷安置進度,又能兼顧居民權益、開發商利潤、政府財政?眼下,房票正成爲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抓手,將在城中村改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房票提升了安置效率。相較於安置房動輒數年的建設週期,房票讓居民得以快速選房入住,顯著縮短了過渡期時間;另一方面,房票回款預期明確、兌付流程規範,不少陷入資金困難的城中村舊改項目得以重新啓動,提升了整體保交樓進度和企業信心。

“核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常常因爲土地資源有限、拆遷困難、沉澱資金過高而無法大規模推進。房票安置模式可引導居民購房實現異地安置,降低對原地回遷的依賴,釋放更多土地資源用於開發。”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多地致力於打破房票使用區域性限制的重要動因。

“推動城中村改造,不僅能夠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還能釋放出大量優質住宅用地,爲更多‘好房子’的落地創造條件。”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票+城中村改造”模式開始大面積鋪開,也成爲推動增量市場發展的新模式。

“未來,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規模和力度都會加大。各地可將貨幣化安置與房票制度結合、將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爲安置房與城中村改造結合。”中指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或在2025年新房銷售中發揮實質性帶動作用,成爲促進新房銷售止跌回穩的關鍵舉措。

展望後市,用好房票制度“金點子”,對房地產行業和房企來講,無疑是巨大的商機,亦有望推動行業加快向新發展模式過渡。

(編輯 張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