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馬夢陽 楊沙沙】新一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來了。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這些標準涉及乳製品、肉製品、嬰幼兒輔助食品、食品添加劑、消毒劑等與公衆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新標準中,推廣食品數字標籤二維碼、禁止使用“零添加”、 保質期標示更直觀、營養標籤更易讀、強制標示致敏物質等規定引發熱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這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食品企業不會再絞盡腦汁想着怎麼在標籤上做文章,而是通過選擇更好的原料、使用合理的加工手段等方式把控產品質量。”
新標準的五大亮點
此次發佈的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最貼近公衆日常生活的兩項預包裝食品標籤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和《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距離上一版發佈均已過去14年。在這14年中,食品行業以及消費者需求都發生了怎樣的轉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中國食品工業生產總值已突破10萬億元且保持較快增長。但總體來說,中國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佔比相對發達國家來說仍較低,產業結構整體上仍呈現出偏小、弱、散的情況,存在同質化等問題。現行的食品標準體系存在部分滯後性。在上述背景下,國家希望通過新標準的制定,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規範食品市場、引導科學消費。其次,近幾年消費者對於食物和健康的關注顯著增多,對營養學的基礎認知也有很大提升。此外,還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人羣,有控糖、控油等需求,他們會從自身健康角度出發,對入口的食品有更高要求。
吳曉蒙還表示,新標準也逐步與國際接軌。以過敏原標識規定爲例,2011版的要求爲推薦性的,新標準強制要求標示8類致敏物質,這也與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標準看齊,更有利於產品出口。隨着外國人來華旅遊的熱度升高,這樣的標識也有利於外國遊客選購食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發佈,標誌着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朱毅說,食品行業作爲“弱週期性”或“防禦性”行業,具有穿越經濟週期的特性,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現代消費觀念已從“喫得飽”轉向“喫得好”,消費者更願意爲健康、高品質食品埋單,而新標準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既保障食品安全,又推動行業向健康化、營養化方向發展。
朱毅分析稱,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五大亮點:第一,配料透明化,要求食品名稱與真實成分匹配,如“燕窩月餅”需標明燕窩含量,“橄欖混合油”需標註橄欖油比例,減少模糊宣傳;第二,數字標籤創新,引入二維碼數字標籤,解決傳統標籤信息量有限的問題,數字標籤還能支持語音播報功能,方便老年人及視障羣體獲取完整信息;第三,營養標籤精細化,新標準將強制標示的營養素範圍由“1+4”,即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擴展爲“1+6”,增加糖和飽和脂肪(酸)強制標識,響應國家“三減”行動(減鹽、減糖、減油),助力健康中國和慢性病防控;第四,特殊膳食精準化,爲特殊醫學狀況嬰兒提供精準營養支持,填補國內產品空白,在關注大衆健康的同時,兼顧少數羣體的特殊營養需求;第五,強制標註常見致敏成分(如麩質、堅果等),適應過敏人羣增多的趨勢,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完整性和針對性。
有效杜絕誤導性宣傳
“新標準發佈後,從產業端到消費端會形成一個全新食品安全鏈條,以及新生態圈。”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食品標籤“乾淨”,也反映了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促使企業在規範化的指導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次預包裝食品標籤新規中,最引發行業“震動”的要算對“零添加”等語言使用的規範管理。新標準規定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吳曉蒙表示,有的企業會用“不添加”之類的字眼誤導消費者,比如宣稱不添加蔗糖卻添加其他糖類,新標準將有效杜絕這類誤導性宣傳。此外,這類表述還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添加劑有害”的錯誤認知。實際上,食品添加劑只要符合標準就是安全的。
上海新麥食品總經理董凡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家出臺新標準之前,一些食品企業也一直在推動“清潔標籤”,比如配料表沒有額外添加劑等,在產品質量上想辦法做得更健康。新麥食品目前爲一些國際奢侈品牌提供食品代工,同時也推出自有的月餅、曲奇等產品。董凡銘表示,新標準確實有利於食品行業整體良性發展,不然市面上會出現很多打擦邊球的產品,“比如宣稱零蔗糖,卻添加很多果葡糖漿(一種由玉米澱粉加工製成的甜味劑,主要成分爲葡萄糖和果糖——編者注),這樣更不健康。”他表示,新麥此前一直在打造“零添加”食品,新標準頒佈後,將拿掉類似的賣點。
企業轉型升級的窗口期
“現在我會關注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和營養表,但是配料表中很多化合物的名稱比如硬脂酸鎂,很難理解。”健身愛好者小王向記者表達了他對食品標籤的一些疑惑。
消費者如何更好地看懂食品標籤?吳曉蒙表示,首先消費者要了解食品標籤的編制規則,如各種配料是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以質量計)的遞減順序排列的,通過配料表就可以瞭解該產品的主要成分。“消費者期望的是一個人人都能夠讀得懂的配料表。”近年來國際上有一個逐漸流行的概念——“清潔標籤”,指食品採用簡單、簡短的成分表,原料越簡單、消費者越耳熟能詳越好。
朱毅也表示,她傾向於選擇成分簡單、配料表短,且天然成分佔比高的產品。例如,購買醬油時,優先選擇無防腐劑產品,如果含防腐劑,要選更高級一些的山梨酸鉀,而不是苯甲酸鈉。朱毅還關注到,有機食品因限制添加劑和農藥使用,成爲消費者更高階的選擇,但她認爲國內有機市場面臨價格高等問題,且存在“假有機”亂象。她希望行業能加強監管、增加透明度,真正推動有機食品的普及。
吳曉蒙進一步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根據新標準,企業將有兩年的過渡期進行調整。雖然標準剛發佈,但此前已歷經多輪徵求意見過程,食品企業和學術界都積極參與並達成共識。實際上,許多企業提前啓動了標籤升級工作。目前市場上已能看到部分產品率先按照新規要求,在標籤中明確標註糖和飽和脂肪(酸)含量等信息。預計在未來兩年,消費者將逐步看到更多企業完成標籤更新。
朱毅表示,兩年緩衝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這將倒逼企業升級迭代,通過配方改良、工藝升級替代不合規成分。此外,企業要合規先行,嚴格審查標籤、清理庫存,避免擦邊宣傳,重建消費者信任。“唯有紮實提升產品力,把壓力轉化成品牌打造的機遇,才能在新規下贏得市場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