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楊沙沙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編者的話:隨着《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推進,一場由人工智能(AI)驅動的消費革命正在悄然展開:從醫療篩查病症與輔助診斷,到幫助景區完善服務體驗,再到爲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AI新技術開啓了越來越多此前隱藏在“科技天花板”之下的消費新需求。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稱,中國AI初創企業正在多個商業模式下展現出競爭力。高盛的報告預測,未來十年AI將推動全球總產出增長7%。中國作爲全球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被認爲在這一領域擁有巨大的AI+落地場景,將刺激新一輪的需求出現。當傳統消費遇見AI,將如何打開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爲“沉默的臟器”篩查隱患
“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診斷‘癌症之王’方面取得突破。”香港《南華早報》日前以此爲題報道稱,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死於被稱爲“癌症之王”的胰腺癌,中國科學家近日開發出一種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輔助胰腺癌等疾病早期篩查方面取得了突破。報道稱,2023年11月,阿里達摩院發佈胰腺癌檢測模型PANDA,它是根據中國一家高容量癌症機構的3200多張圖像集進行訓練的,其中約70%來自胰腺病變患者。得益於龐大的數據集、細緻的數據處理和創新的訓練策略設計,PANDA被訓練成一名具有高度感知力的人工智能成像專家。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近日引入上述達摩院醫療AI,開展癌症早篩科研試點,目前已從4萬人中發現6例早期胰腺癌,其中2例屬於常規檢查未能發現、AI主動報警。“今天早上,AI又預警了一例胰腺癌疑似病例,病人做胸部CT檢查後,醫生憑肉眼很難去分辨是否有問題,上傳數據後,AI發現了問題。”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副院長、肝膽胰普外科主任醫師朱柯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PANDA模型目前跟醫院影像PACS系統直接對接,AI能捕捉到人眼難以察覺的細微差別,精確度和敏感度遠超醫生的判斷。“對於一些檢查出來有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檢查的病人,我們會召回並做詳細檢查。”朱柯磊稱,上述AI應用處於科研前瞻性臨牀研究階段,是免費的。據阿里達摩院醫療AI團隊負責人呂樂介紹,達摩院已在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高發癌症及主動脈綜合症等急症上取得階段性進展。“我們正探索一掃多篩,希望通過一次平掃CT,AI不僅能識別出早期胰腺癌,還能識別出多種癌症、急症與慢病。”
“我們也希望能將AI應用到更多的科室。”朱柯磊告訴記者,像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腸癌、結直腸癌這類腹部臟器腫瘤,在老百姓日常的體檢當中容易被遺漏。尤其像胰腺和肝都是“沉默的臟器”,胰腺癌、肝癌在早期沒有任何典型症狀,一旦發現就是晚期。“做了這麼多年醫生,我覺得要提升癌症生存率,最關鍵還是要早期發現,這比用任何昂貴的藥物、比多優秀的外科醫生手術都有效,做腫瘤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開展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朱柯磊表示,健康消費未來會是一個比較大的領域。除了在醫學影像分析領域,未來小到書寫病歷,大到藥物研發、個性化健康管理等領域,AI應用也將非常廣泛。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近日發佈《“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明確鼓勵醫療機構設立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防治中心,提供肥胖症診療服務。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近期計劃推出“腸肝代謝AI體重管理中心”,將使用AI制定生活計劃、飲食健康等,再輔以藥物,針對不同人羣制定個性化方案。
“在喬布斯推出蘋果智能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零,如今人們再也離不開智能手機。”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的作者滕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也將再次打開新需求的天花板。在中國,以DeepSeek、豆包、通義千問等爲代表的大模型,已經開始抓住通用對話、辦公、內容娛樂等不同場景切入,推動AI技術進入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帶來的實際經濟價值會遠超預測,成爲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讓登山不再艱難
“明天的日出幾點開始?哪個位置拍照最好?”下午3時,在江西武功山下,來自上海的遊客林曉陽正在用手機與一個叫“驢悠悠”的AI導遊對話,他接連拋出三個問題。不到兩秒,手機屏幕上的卡通小驢便做出回答。類似的場景在武功山景區已成爲日常。今年2月,該景區宣佈以DeepSeek大模型爲核心技術底座,打造“武功山一機遊”智慧平臺,並推出AI數字虛擬人“驢悠悠”。它不僅能回答遊客關於景點、路線、設施的基礎問題,更能通過深度對話挖掘遊客潛在需求。當一位遊客詢問“帶老人怎麼玩”時,“驢悠悠”會主動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平緩路線、休息點信息,甚至推薦沿途的適老化衛生間位置。
“不只‘驢悠悠’,景區還推出了外骨骼機器人、機器狗等多款AI產品。”武功山旅遊集團主管黃睿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道,目前景區內還有機器狗“入職”警旅大隊參與巡邏工作,能夠爲遊客提供路線指引、景點介紹等服務;外骨骼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科技助力,讓登山不再是艱難的跋涉。“有很多遊客就是奔着機器狗、外骨骼機器人來的。”黃睿表示,現在遊客量較於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大約在10%左右。
今年以來,江西、重慶等地的多家景區紛紛宣佈接入AI大模型。記者注意到,目前“AI+文旅”多應用於微信小程序、公衆號、服務號等,具體場景包括信息問答、語音講解、路書制定、線路安排等。
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王琢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科技創新的“第一梯隊”往往先出現在關係國計民生、大國重器的硬核科技中,而在旅遊行業多屬於“應用創新”的範疇。“目前,一方面,文旅行業大多數非標產品和服務居多,人性化和個性化需求較高,因此在新科技新應用領域,往往面臨更多挑戰;另一方面,文旅領域的消費者更希望得到具有人情味、有互動的服務,科技能提升效率,卻達不到人與人、面對面服務帶來的溫度,給以AI爲代表的科技落地文旅造成一定困境。”
王琢告訴記者,在產品開發層面,入境旅遊的旅行線路定製有時要耗費百餘封往來郵件,極大地考驗着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AI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成單效率。但由於航班動態調整、天氣環境實時變化等因素,AI在使用中容易暴露瑕疵。
正重塑中國養老模式
“今天天氣如何?”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個養老社區,幾位老人正與AI互動屏交流。在養老社區的居住區,每位老人的房間都配備了智能感應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如心率、血壓等健康數據,一旦數據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通知醫護人員。房間裏的智能牀墊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養老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這款牀墊能夠實時監測老人的睡眠狀態。由於AI能爲老年人提供更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一些新出現的應用和“黑科技”正在重塑行業模式。
例如,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智能血糖儀、血壓計等家用醫療設備能夠連接手機應用,將數據實時上傳雲端,AI分析模型依據長期監測數據爲每位老人繪製專屬健康曲線,預測病情發展趨勢,適時調整用藥提醒、飲食運動建議。在康復治療環節,AI康復機器人成爲老人恢復機能的得力助手。有康復需求的老人,機器人可以依據預設程序輔助進行肢體運動訓練,精準控制力度、角度、頻次,實時反饋訓練效果,比傳統人工輔助訓練更具規範性、持久性。
記者關注到,隨着AI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愈發普及,AI在養老領域的落地多集中在智能設備上,比如智能血糖儀、AI陪伴機器人、AI監護系統等,應用服務的領域主要還集中在看護和監測方面。據一家總部位於深圳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介紹,在AI助力下,目前其產品已可以爲人類提供按摩、陪伴下棋、遞送飲料等服務。目前該公司已經提出智慧康養全場景解決方案,並同多家國內外養老機構對接應用場景。
英國《金融時報》認爲,目前,AI技術在中國已經被“閃電式應用”到醫療康養機構和地方政府等各個領域。回顧中國AI的發展歷程,在2023年經歷大規模的模型湧現,以及2024年行業進一步整合後,受政策扶持的推動,AI行業預計還將迎來一波新的增長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從未來看,“AI+養老”是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產業。一方面,AI技術快速發展,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對經濟社會的滲透會越來越強;另一方面,中國老齡化快速發展,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爲AI的廣泛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景。
李長安分析稱,目前AI在養老產業中的一些相關應用尚處於初級階段,還面臨着一些問題。一方面,在認識上,大家對AI應用如何與養老產業相結合仍存在很多誤區,或者瞭解不到位的地方;另一方面,缺乏既懂AI技術又懂養老產業的人才,相關技術人員的缺口還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