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中美防長會談釋放的幾個信號,專家這樣解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郭媛丹】10月31日上午,正在馬來西亞出席第12屆東盟防長擴大會的國防部長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舉行會談。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內中美高層軍事官員首次面對面交流。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認爲,中美元首會晤對兩國各領域互動發揮着戰略引領作用,中美軍隊高層之間的交流是各方樂見其成的,有利於恢復兩軍戰略溝通,管控軍事風險。

應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國防部邀請,10月30日至11月2日,董軍將赴吉隆坡出席第12屆東盟防長擴大會、第15次中國—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

據31日國防部發布的消息,董軍在與赫格塞思的會談中表示,兩國防務部門要以實際行動落實好元首共識,發揮高層戰略溝通的示範帶動作用,強化政策層溝通增信釋疑,拓開一線官兵良性互動,鼓勵院校、學界、戰略界爲兩軍探索正確相處之道提供助力,構建平等尊重、和平共處、穩定正向的兩軍關係,爲兩國關係平穩前行做好同向支撐。

同日,赫格塞思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我在東盟防長擴大會間隙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上將會面。這是一次良好且富有建設性的會晤。”他表示,“今天的會談是在9月9日我與董軍海軍上將進行視頻通話之後舉行的。我們將繼續就彼此關切的重要事項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討論。”據媒體此前公開報道,9月9日晚,董軍曾應約同赫格塞思視頻通話,中美雙方發佈的聲明均稱,雙方進行了坦誠務實、建設性交流。

路透社10月31日的報道認爲,在地區局勢緊張、軍事部署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中美防長舉行會談是雙方溝通逐步改善的最新跡象。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這是落實10月30日中美兩國元首釜山會晤達成重要共識的具體行動。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元首會晤對兩國各領域互動都發揮着戰略引領作用,“當前中美在外交、經濟領域已經開展了常態化溝通,兩國軍隊高層此時舉行會談,表明兩軍交流也漸入正軌。這種對話交流是各方樂見其成的。”

一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兩軍在各領域保持溝通、增進了解,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當前,兩國防長舉行會談對提高戰略互信、避免戰略誤判、增進兩軍關係,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雙方也會商討兩軍下一步落實兩國元首釜山會晤達成共識的具體舉措等事宜。”

另一位研究中美軍事關係的專家表示,此次中美防長會談釋放了三個信號:首先有利於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推動中美軍事關係穩定;其次有利於加強兩軍戰略溝通,管控軍事風險;三是有利於穩定國際戰略預期,爲世界和地區和平注入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據赫格塞思在社交媒體發佈的照片顯示,美方參加會談的有美印太司令帕帕羅。按照慣例,中方代表團中也應包括來自南部戰區的指揮員。“對南海一線行動部隊擁有指揮權的中美戰區負責人蔘加會談,也展示出雙方對風險管控的重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卓華3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在會談中,董軍強調,臺海兩岸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美方在臺灣問題上要謹言慎行,旗幟鮮明反對“臺獨”。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同時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對侵權挑釁行爲有充分實力從容應對。希望美方把不遏制中國、不尋求發生衝突的表態落實到行動上,與中方一道爲地區和世界和平安全注入正能量。

上述不具名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中國防長在會談中進一步闡明中國在覈心利益等方面的立場觀點,以及中國解放軍在捍衛國家利益和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

卓華分析認爲,中美軍事交流必須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該原則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美方不應該干涉臺灣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美國也不應該打着“以實力求和平”的旗號搞對華軍事威懾和脅迫。“此前,美方言行不一經常給中方的對美戰略判斷造成困擾,美方一邊宣稱不尋求遏制中國,一邊卻常慫恿鼓動盟友在南海等地區滋事,攪動地區安全局勢,一邊高喊軍力平衡,一邊不停炫耀武力。這均容易導致兩軍戰略誤判,風險失控。”

卓華進一步表示,中國具有應對周邊安全態勢變化的自信,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中國的戰略意圖始終是明確清晰的,即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發展利益。如果美方能夠在行動上真正與中方相向而行,把表態落到實處,一定可以避免緊張局勢的螺旋式上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