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呼籲德國“技術自主”,專家:缺乏說服力,凸顯德國高科技領域的落後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雨山 環球時報記者 劉欣】德國政府29日在柏林舉行高科技議程啓動儀式,總理默茨出席並發表講話。據德國廣播電臺報道,默茨在活動上表示,德國必須強化經濟界與科研界的合作,加快創新步伐,“只有這樣,德國才能成爲一個具有塑造力的國家”。他強調,德國和歐洲必須實現“技術自主”,不能讓美國和中國單獨決定科技的未來。

據報道,德國政府29日發佈的新高科技議程重點聚焦六大關鍵技術領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微電子、生物技術、核聚變與氣候中和能源生產、氣候中和型交通技術。

德國聯邦研究、技術與航天部部長貝爾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德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依然處於領先位置,但在科研成果轉化爲實際應用上“仍有明顯的追趕空間”。她強調,必須讓科學領域的關鍵技術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並推動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根據新戰略,到2030年,德國希望實現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10%。政府計劃吸引更多芯片、設備及原材料生產工廠落戶德國,並擴大現有產能。長達35頁的戰略文件提出,將重點支持初創企業與中小企業,加快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顯著提升人工智能資源在科研、經濟、行政及社會領域的可用性與評估體系。

在半導體領域,德國政府計劃新建芯片及原材料生產工廠,並擴充現有產能。不過,德媒評論稱,長期以來全球大部分芯片生產集中在亞洲。近期,美國英特爾公司宣佈取消在德國馬格德堡投資約300億歐元建設大型芯片廠的計劃,這一決定被認爲與德國政府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

德國反對黨對政府提出高科技議程也持批評態度。綠黨和左翼黨指責政府未能就緊迫問題給出具體方案。左翼黨議員、科研委員會成員萊姆克表示:“高科技議程的真正目的是掩蓋政府在氣候危機等關鍵問題上缺乏具體行動。”綠黨科研政策發言人阿薩爾則認爲,德國政府在落實科研與產業銜接方面缺乏可操作性規劃。     

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並非默茨首次呼籲德國與歐盟追求經濟和技術主權,但這套說辭早已失去說服力,反而凸顯德國和歐盟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實際落後情況。姜鋒認爲,德國和歐盟多次提出要實現“高科技自主”,但缺乏配套政策、實質投資與明確路線圖,推進速度緩慢。與此相比,中美正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而歐洲卻陷入過度監管的泥潭。姜鋒強調,德國與歐盟應當直面問題本質,承擔相應責任,而非將落後片面地歸咎於所謂“外部威脅”。



Scroll to Top